A04

讲述铭史堂里的文物故事

“器物经百年,得化为精灵”,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的每件藏品诉说的故事如同电影一般,有奇妙玄幻,有奋勇励志,有悲伤凄切。如果以体现文物特色的剧本作为参观的时代背景,铭史堂便是向我展示了一部部体现中国传统工匠精湛技艺的大剧。

掐丝珐琅器——乾隆剧。乾隆剧里处处可见珐琅器,因为乾隆年间是掐丝珐琅工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铭史堂藏品代表一:清乾隆景泰蓝夔龙双耳抱月瓶。其外形小口、直颈,颈侧双耳,最大的特色就是瓶腹如一轮圆月,故又名“宝月瓶”。口沿绘如意云纹,腹体前后掐“猫蝶图”与“犬戏牡丹图”,寓意富贵,器身两侧满掐六瓣朵花卷草纹,上托佛八宝吉祥纹,工艺精湛,色彩鲜丽。铭史堂藏品代表二:山海经掐丝珐琅缸。2019年铭史堂博物馆在法国收购了一对山海经掐丝珐琅缸,此对珐琅缸直径约120厘米,缸体满胎掐丝“山海经系列异兽”,有夔龙、夔牛、麒麟等,颜色靓丽,层次分明。这件馆藏见证了清末民初珐琅器收藏热潮的盛况,从多元化角度解读了珐琅器,这一中国传统工匠艺术水平至高体现的辉煌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经过数百年的技艺传承、世界文化的融合、先进技术的改革,其外延及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它的器魂永远代表着中华最纯粹的亘古不变的传承意识和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

古建筑石器构件——历史剧。中国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有其固定的历史意义,我们说存在即合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古建筑最常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穿斗式房梁结构。铭史堂展示的房梁结构都是由一个古代建筑内室完整地移植过来,所有的房梁上都雕刻着一双凤凰,表示这间屋子的主人是一位女性。美轮美奂的石雕、木雕装饰,无一处不在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民间手艺。二是“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是象征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古代建筑大门两侧放置着门当石,“门当”的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比如文官家宅用方形,武官府邸为圆形。三是柱础,又称磉盘,也称柱础石,是中国古建筑的构件之一。铭史堂的典藏纵跨柱础从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都作出了详细的展示。柱础年代横跨宋元到近代,每一个时代的柱础拥有独特的造型与纹饰,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也尤为丰富。古代人为防止落地屋柱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也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几乎柱柱皆有。据清张廷玉等所撰的《明史·舆服四》中记载,抱鼓石大致有三种:狮子形、圆形、方形。皇室府邸门前用龙狮形抱鼓石,这不是普通的狮子,而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其名叫“椒图”。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装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柱础看似笨拙,然而却承栋梁之重,难怪古人对其青睐,沧桑流转,浮华褪尽,柱础唯以无言经历世上轮转,这也是东方文化最浪漫之处。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王路小学

601班 辛佳昊

指导教师 尹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