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筋道的拉面

◎王溱

面食中许多人喜欢面条。不光以面为主食的北方人喜欢,吃惯大米的南方人也喜欢。走进江南的大小酒店,饭馆,面条必列食谱,只是有的叫法不同罢了。

面条的吃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常见的有清汤面,肉丝面,炝锅面,打卤面,炸酱面,麻汁面,臊子面,西红柿面,大虾面,还有过油的葱油面,蛋炒面,油炸面,海鲜面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吃法,属于“传统”范畴,一辈辈传承下来,并受经济条件制约。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全球经济一体化,饮食也融入了开放流通的大潮流。本来就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再汲取东西方美食精华,民众的口福锦上添花。不仅花样叠出,目不暇接,食材的选配,制作的技巧,成品的质量,绝对是竹节开花节节高。过去打卤面放点肉丁,白菜,或者芸豆,有条件的再放些蛤蜊肉,虾米之类的海产品,然后飞上个蛋花,就非常丰富,十分诱人了。如今呢,肥牛,肥羊,海参大虾,鲍鱼,木耳,香菇,都是卤子的常用食材。有一年去一个靠海的小县城,不起眼的小饭店里竟有鱼肉面。刚从海里打上的鲈鱼,闪着黝黑的亮光。刮鳞剔刺后,拇指般大的鱼肉下在滚烫的锅里,汤立时变得稠白,那面条鲜得没法形容。

面条的做法并不复杂,我们那儿以前主要有两种,自擀或机压。擀面要有技术,软硬适度,宽窄随意。擀出来的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口感,凭个人味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现在几乎没人再去费事擀面条了,这意味着那种特殊的味道也渐渐消失。机压面条省事,但不省时。合面,揉搓,然后上机碾压。一般都是三遍,再加上路途,折腾下来怎么也要二十分钟半小时。所以会擀面的很少去压面条。但上班族喜欢。当年居民区隔几个路口就会有压面条的小店。买卖都不错。

拉面出现在我们那儿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光滑,柔软,吃起来“哏悠悠”,加上几片实落落的牛肉,很受人青睐。当年市政府旁边有个不大的店面,坐不了多少人。一到午饭时间人满为患。政府大楼里的干部,周边上班的职工,蜂拥而至。里面没地方坐,就端着碗站在外面吃。2块5毛钱一碗,饭量小的还行,年轻人吃不太饱。但又不能吃第二碗。那时工资挣得少,几块钱也看得很重。囊中羞涩,只好拍拍肚皮离去。现在回头看,穷有穷的好处,七八成饱,符合“科学”饮食。

拉面的出现,似乎颠覆了以前面条的概念。这种来自大西北,裹着大漠粗犷而柔韧的筋道长面,很快被人喜欢上了。许多人“喜新厌旧”,不吃面则罢,要吃就吃拉面。去北京学习,宾馆里早餐和晚餐都有现做的拉面,别的台前稀稀拉拉,取面台前总是熙熙攘攘,排着长龙。结果累得拉面师傅苦不堪言。后来改为只早餐供应,但这样还是供不应求,再后来每天限定面粉数量,拉完为止。

拉面的“根”据考证在山东烟台的福山,但许多人的印象中,拉面是兰州人的专利。现在全国各地到处是兰州“中华第一面”的招牌,真假难辨,难免鱼龙混杂。不过拉面霸主餐桌,早已是大势所趋。

拉面的技术性很强,特别是手工制作,一般人很难掌握其要领。但一旦学到手,走哪儿也能混碗饭吃。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玩笔杆子的朋友要移民,担心到了异国他乡无一技之长,生存困难,便跟人学拉面。结果真用上了,头几年全靠“卖艺”养家糊口。

不仅中国人喜欢拉面,外国人也很喜欢。日本京都有个非常有名的“拉面小路”,十几家面馆卖的都是拉面,食材各异,风味不同,很受欢迎。上午十一点开门,十点多便有人开始排队。不过日本的拉面都是机器压出来的,不像中国餐馆现场制作。外国人喜欢拉面,除了“筋道”的口感,还特别欣赏拉制的过程。在他们眼里,拉面师傅的一招一式,就是“魔术”表演。

拉面好吃,实际主要靠汤底。日本人在这方面最有“法道”。他们从中国引进拉面,然后改良创新,把汤底调配得淳香诱人,独具特色,以至于就像许多人以为樱花产自日本一样,错觉误判。其实鼻祖是中国。只不过这“移花接木”实在巧妙,精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