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唐盛世对话豪情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每当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感叹大唐诗人李白的壮志与豪放。暑假期间我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仿佛穿越回大唐,看到了课本外的诗人和盛唐风貌。
影片主要以高适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三进京城、三去黄鹤楼、三回梁园的场景,带我们一起感受高适与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命运的转折,感受大唐从繁荣昌盛经过安史之乱爆发后逐渐衰落的过程。
少年时期的高适对读书没有太多信心,但练就了高家枪法,他立志报国,想去长安谋取官位。在路途中,高适结识了李白,两人结伴而行。途中,高适跟李白学习相扑,感受李白的豪情壮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长安后,商人之子李白拜访了许多达官贵人,想通过他们的举荐谋取官位,但屡吃“闭门羹”。高适本以为李白会就此气馁,但李白却拉着高适去黄鹤楼饮酒作诗,这番拿得起又放得下的风度气势带给我很多启示: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时乘风而起,逆境时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过好每一个当下。我想,如果今天的我们都学学李白的豁达,大概也会少了很多抑郁和负面情绪吧。
高适在长安和扬州的游历中,看到其他诗人的诗歌后,自愧不如,便告别李白回到梁园学习。后来高适得到了一个为玉真公主等权贵表演高家枪法的机会,也是在这次表演中他结识了少年时期的杜甫。通过与杜甫的交谈,高适明白了高家枪法在歌舞宴乐上是不会得到喜爱的,只有在沙场上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之后高适去投了军,他看到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美人帐下歌舞的场景,写下了一首首对边疆军旅生活高度概括的边塞诗,至今“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仍广为传唱。
后来,对军中矛盾、边策弊端多有不满的高适离开军营,在返回梁园的路上,又与被追杀的李白客栈相遇,上演了高适和郭子仪救李白、李白与高适又联手救郭子仪的传奇,也为三人一生的联系埋下了伏笔。脱离险境的两人重上黄鹤楼饮酒作诗后,高适和李白就此别过,回到梁园,一待就是十年的时光。
高适做梦也没有想到,青年时代吟咏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气风发的李白也来到梁园,与他再续情谊。李白在后期越来越向往浪漫洒脱的生活,高适却还怀揣着壮志报国的梦想,再次投军,让两人再次走上了别离之路。也就是这次别离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以他的报国雄心、勇气和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成为大唐富有盛名的诗人中唯一被封侯加爵的。可叹的是,李白却在乱世中因错投永王而获罪下狱,在被流放赦免返回的途中写下名篇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安三万里》最触动我的是编剧的想象力。片中李白和诗友们乘着仙鹤,吟咏着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沿着从天上而来的黄河水道逆流升天,与天庭的神仙们举杯共饮,是多么豪放啊!电影以诗一般的意境展开讲述的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们的命运起伏,读懂了一篇篇名作诞生的背景,例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而这一切都与大唐的盛极而衰相映照,让人叹息不已。
看完了《长安三万里》,也就看到了一个在电影中复活的大唐盛世。我仿佛穿越回大唐与那些大诗人对话,这坚定了我学好知识、传承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强国而发奋读书的理想信念。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分校 纪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