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凭借短剧收入过亿“咪蒙式”内容遥遥领先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鸡汤教母”咪蒙(马凌)最近上热搜了,由咪蒙团队打造的短剧24小时充值就破了2000万元,抖音播放量超7亿元……近年来网络短剧行业蓬勃发展,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优质短剧,制作成本不高却能吸引大量用户观看。微短剧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其播放量和影响力逐渐超越传统电影市场。

微短剧赛道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小成本大回报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剧在2月12日上线当天就冲上了DataEye短剧热力榜第二,单日充值达2000万元。同时,该剧全网登顶抖音、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榜单。据说因为给这部剧充值的人太多,甚至出现了服务器宕机的情况。咪蒙凭借《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两部短剧就收入过亿。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共82集,每集时长1—2分钟,全集加起来也就一部电影的时间,怎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威力?女主有句颇有梗的台词是,“对不起,素质不详,遇强则强”。被称为“新时代的土味短剧”,有人一句话总结《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内容火爆逻辑:“大女主人设+爽感剧情+强冲突+高颜值男女主+黑红营销”。这部剧抓住下沉市场用户最爱的“爽”点,女主双商在线,一边谈恋爱,一边搞事业。养父母刻薄、妹妹“绿茶”、前男友嚣张、亲戚霸道自私,女主在“升级打怪”中迎来人生巅峰。总之,整部剧矛盾重重,情感饱满,持续在观众情绪点上蹦迪,因此成为让无数年轻人上瘾的“电子榨菜”。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和《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两部短剧,都是由短剧厂牌“听花岛”制作出品,而背后的实控人都是咪蒙。

24小时充值突破2000万元,首集播放量超千万,在业内都堪称是现象级的“出圈”行为。有影视公司创始人表示,一部80—100集的短剧可能二三十万元成本就能拍完,相较于动辄几千万上亿元投资的影视剧、电影,可谓回报率极高。

近年来,平均一集3分钟、爽点非常密集的微短剧,成为许多年轻打工者的“电子榨菜”,他们有的“上头”,有的吐槽,还有人为此开通平台付费,在其中体验虚拟人生。某微短剧小程序付费页面中,有19元、66元、88元等多种充值选择。充值的钱越多,赠送用于解锁剧情的“币”也越多。选择198元的包年价格,用户可以免费观看小程序内全部短剧。

抖音成短剧最大平台

目前,微短剧正在如烈火般席卷全国。从制作成本不到50万元到几天充值过亿元的神话,微短剧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据报道,两年间市场规模实现了惊人的十倍增长,几乎与电影市场规模媲美。抖音数据显示,2023年,平台上每天主动搜索微短剧的用户数量增长了2倍,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到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亿。

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崭露头角的新兴力量。根据德塔文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上新数量达到481部,而2022年全年仅上新454部,短剧市场供给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同时,根据字节跳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9月短剧行业的日均消耗规模已超过5000万元,而国庆档期间,短剧全平台用户的消耗更是达到了过亿元的巅峰。截至2023年11月,国内已有4000多部微短剧备案,国内短剧的日均流水更是达到了8000万元。

网络短剧与短视频的区别在于需要获得版权,也就是内容创作者的授权,并需经过广电总局备案审批后才能进行拍摄。如果备案未通过,则无法进行后续的发行。虽然网络短剧看似时长较短,但若未经合法程序,可能侵犯知识产权,引发纠纷。此外,版权商、创作者和作品数量、质量,都对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走红后,也面临版权危机,共82集的剧集资源被搬运至B站、百度云等多个网站,相当于观众可以免费或付费观看全集,无需再跳转小程序。其中B站某个搬运视频中,在线观看人数甚至超过5000人。

精品高质是未来趋势

其实,咪蒙系短剧的套路和公众号差不多,走的是极端性话题人设,女主常常“扮猪吃老虎”,最后再狠狠反击。那些模式化的玛丽苏女主角,在线贩卖金句,更像是观众情绪宣泄的出口。不得不承认,咪蒙在流量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已经拥有了一套独特而标准的方法论。在此之前,咪蒙的爆款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最后因“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混淆是非观念”等原因被平台下架。

造富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2023年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分别为36.8亿元、101.7亿元、373.9亿元,年复合增速916.03%。预计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会超过1000亿元。

短剧最初只是为了给网络文学引流,却无心插柳成了比网络文学更炸裂更庞大的市场机遇。2022年网文市场营收不过317.8亿元。相比其他文娱产业,短剧的生产力不遑多让,比如2023年国内电影票房549.15亿元。

“爽”感直给但品质低廉……几乎成了短剧的代名词,没人在乎剧情合不合理的低门槛审美,背后是无人在意创作品质的各路团队趋之若鹜。

稍有互联网流量意识的营销公司,善于捕捉社交情绪的做号达人,常年混迹影视城的小影视公司……咪蒙们的撩拨,可能在主流舆论场不合时宜,却能在微短剧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但短剧产业升级和1000亿市场预期,不能只盯着流水收入的光鲜亮丽,或者咪蒙们与政策监管擦边而过的侥幸。

一方面,“治病救人的驱除劣币”仍然是微短剧市场的重要工作。2022—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以平均每个月300部的备案量大步前进。广电总局最新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1月共有297部短剧通过备案。而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11月,监管部门清理低俗有害微短剧超过25000多部、170余万集,下架违规小程序和账号超过5800个。

另一方面,短剧市场亟待有实力有品质的平台和制作团队进入。2024年伊始,腾讯微视、抖音、快手等主流短剧平台均披露了精品短剧计划,也有周星驰、王晶这样成熟的电影人愿意进入这一市场。

目前,网络短剧行业已经进入了爆发阶段,内容和商业运营模式不断完善,政策也更加注重规范化管理短剧市场。然而,由于网络短剧制作门槛低、成本低且制作周期短,导致网络短剧内容和模式的可复制性较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未来,随着行业有序发展,企业需要保持内容的创新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出备受欢迎的畅销产品。未来的流量博弈中,短剧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连周星驰都选择下场、千亿市场规模也近在咫尺。不少行业人认为短剧想进一步增长,只有两条路:要么破圈扩大用户群,要么提升单剧变现价值。预计2024年,除了付费剧外,“出海、免费+广告”模式等将快速铺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认为:“短剧把我们感受戏剧性的空间和时间高度地压缩,压缩到两分钟,这既是对千百年来叙事形态的一种颠覆,同时也培养了受众新的接受习惯。”他期待未来短剧创作能够前瞻性地提出高潮前置的可能性,探索新类型,并深度总结横屏与竖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