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篇

达人榜

八旬老翁,未泯的童心

——谈王玉儿歌创作60年

□侯修圃

84高龄的王玉,是孩子们喜欢的儿歌作家。从1958年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至今有60余年了。

王玉,原名王民治,1938年出生于山东平度。很小就跟随家人来到青岛并就读于黄台路小学。这个小学地处闹市区,街上有不少“小人书”摊儿像磁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常常看得废寝忘食,痴迷阅读的兴趣开始萌发。1954年,他考到青岛九中初中部,新的环境,新的图书室,看得他眼花缭乱,这为他的阅读兴趣插了上翅膀。九中紧靠工人文化宫,图书室、阅览室近在咫尺,小王玉每天课余时间和星期天泡在阅览室里,各地报纸副刊和杂志像五彩缤纷的百花园一样吸引着王玉,他像海绵一样迫不及待地吮吸。吸饱而释放,这是自然规律,王玉也不例外。他的作文经常成为范文被老师朗读或在班里传阅,这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其鼓舞的力量远大于几堂课的说教。自此,他会更认真地去写好每篇作文。正因为如此,老师安排他做校黑板报编辑,这虽是一个麻烦活,但王玉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成绩的提高,名气的增大,任务也会随之而来。校学生会请他做校刊《九中文艺》的编辑,虽然是一本油印刊物,但对学生来说,能在校刊发表一篇文章那是天大的好事,况且编辑乐在其中,那种荣誉感、责任感是最大的鞭策。编辑的实践不仅锻炼了他使用和选择文字的能力,也是一种最好的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1958年,对王玉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在九中上高一,正逢中国文联开展向全国征集民歌活动,青岛市文联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出台了三条措施:一是筹办《海鸥》杂志;二是开办街头诗画专栏;三是举办赛诗会。提供这么多的发表平台,王玉如鱼得水。市文联每逢节日和星期天都在工人文化宫、曲阜路商业俱乐部举办赛诗会。王玉是积极参加者,且常常得奖,尽管奖品是一本诗集或小本子,但是鼓励意义远大于奖品的物质价值。这一系列写作历练,无疑成为他做诗人的早期准备。

王玉说,他的成长得益于语文老师李鲤。李鲤曾是青岛日报社编辑,后来到第九中学当教师,他

很懂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且身体力行,1956年,

李鲤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长篇童话诗《神仙山》,

榜样的力量远比空口说教强得多,王玉反复阅读老

师的童话诗,暗暗下决心向老师学习,偷偷给报纸、

杂志投稿,尽管时常收到铅印退稿信,但他相信儿

童诗人刘饶民的话:“越退稿,越投稿,总有感动上

帝的时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王玉

写的《运肥歌》首发市文联办的《街头诗画》上,1959

年,《海鸥》杂志第六期发表了这首诗歌。第一次在

文艺刊物上见铅字,对他的鼓舞是不言而喻的。就

在这年,市文联成立青岛诗歌创作组,所有成员都

是蜚声岛城的诗人。比如张见、符加雷、周先佩、刘

饶民、桑林、李火等。王玉是刚刚出道的学生,组长

隋一夫语重心长地对王玉说:“小王呀,你的年龄最

小,资历最浅,但我们发现你是棵好苗子,你要好好

向老诗人们学习。”王玉心里明白,自己是唯一的高

中生,决不辜负领导的栽培。他跟随创作组经常上

海岛,下部队,进工厂,到农村采访,参加各种研讨

会,座谈会。与魏巍、刘知侠等大家座谈,有“听君

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这对后来的创作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王玉高中毕业,因家庭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无奈,他一边干临时工,一边业余创作。其间,市北区文化馆请他做“街头诗画”编辑。市北区的一个业余学校请他代课,他借机举办一期文学写作讲习班,为青岛的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这期间他的儿歌质量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比如,《晒鱼》载1960年《山东十年短诗选》,《拾贝》《天和海》载《少年文艺》1962年第11期,《花与马》《问答》刊载《前哨》(山东文学前身)1962年第3期,《海上的夜》载《上海文学》1963年6月号,《诗刊》1964年第3期刊发了《竞赛》《渔家姐姐》《老渔人》《堆盐》等六首。1964年《诗刊》重磅推出王玉的一组儿歌,这是在当时只有圣野、袁鹰、金波等大家才可享受的“专利”。

如果你翻看王玉1966年前的儿歌,多以大海为题材,这与他从小生活在海边不无关系,赶海、游泳,拾海带,无不刺激他的感官,激发他的灵感,所以大量海味儿歌出炉并不奇怪,这些海味儿歌艺术

水平也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1965年,王玉到莱西下乡插队。为什么特意选去莱西?原因是莱西有位刘胡兰式的英雄——解文卿。下乡不久,他就步行十几公里采访解文卿的事迹,瞻仰了烈士故居和就义之地。他连夜写出一组诗歌,后来《山东文艺》发表了其中两首《纺车》和《故居》。

1977年,他参与创办莱西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文艺刊物《莱西文艺》,他除了编务外,仍然坚持自己创作,在《福建文艺》《河南文艺》《上海文艺》等刊物发表了几组诗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玉参加了在烟台召开的全国暨山东省儿童文学创作会议,在会上聆听了全国专家及大作家的经验介绍,与文友切磋,受益匪浅。这次会议对王玉来说,既是加油站,又是鞭策会。他学习得多了,经历得多了,积累也多了,他的创作题材多样化,门类也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无一不写,而且还成绩卓著。他的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儿童文学》《福建文学》《山东文学》《上海文学》《雨花》《文汇报》等。他写的歌词,被谱曲发表于《北京少年》《四川音乐》《少年儿童歌曲》等刊物,其中《勤俭节约记心间》选入《战地新歌》第三集,并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各电台播放。同时,全国儿童刊物的约稿信纷至沓来,他真有应接不暇之感。

他创作的题材不仅多样,而且发表的作品遍及全国各地。但是儿童文学是他最看重的文艺形式。我问他,为什么特别钟情儿童文学创作?他说,童年受著名作家刘饶民的影响,成年以后发现,一首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想象,带来童年的快乐,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继而激发孩子的情感与智慧,对他们成长非常受益。我相信,王玉说的是肺腑之言。

退休之后,他从未辍笔,而且老而弥坚。退休后创作了三千多首儿歌,许多儿歌收入《中国新儿歌大系》《中国中外童诗大王》《中国当代儿歌精品选》《中国最佳儿歌集》《红色千秋——少年文艺50年精品选》《365夜儿歌》等。那首荣获全国大奖的《荷叶》就是退休后创作的。他是这样写的:“荷叶大,荷叶圆,荷叶绿绿盖水面。水鸟有了练歌台,鱼儿有了遮阳伞,蜻蜓有了停机坪,青蛙有了碰碰船……”只有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才能写出如此想象丰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且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天池塘的水彩画,画面感强,色彩鲜艳,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因而获得中宣部等全国五部委童谣征集评选二等奖也在情理之中。王玉创作勤奋,并开发新的题材,他把触角伸到海洋动物领域,写作大量海洋动物儿歌,先后由中国少儿出版社、江西省少儿出版社、金盾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近30本儿歌集。可谓多产作家,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童谣爷爷”。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