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1月27日,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举办第十三期“山海观”论坛暨全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山东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重大论断和重大部署等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以下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
接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吴志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宗旨原则和使命责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踔厉奋发、续写新篇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客观分析形势、准确判断形势,是把握前进方向和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特点进行了精辟分析,强调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外交必须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断演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当今时代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智慧。但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无视历史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极力维护强权霸道秩序,蓄意挑起新的冷战,激化国际社会矛盾。迈上新的征程,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持续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始终不渝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稳定基础和战略保障。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巩固壮大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人类历史反复表明,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复兴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党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为了治理全球问题、管理全球事务而创设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原则规范、条约协定等形成的整体系统。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变化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中国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和安全利益。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对现存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安排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为此,必须自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世界贸易组织、G20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目标,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面对全球性风险挑战增加的复杂严峻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整体命运与利益休戚与共,破解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为此,必须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积极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消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站在世界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和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政以德: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核心表达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孔新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上述列举的十个核心词汇中,尤以“为政以德”最具统领性与涵摄性,堪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粹,亦是儒家德性政治理论的核心表达。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篇开宗明义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往今来,学界对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脉络。第一种解释脉络强调“德”蕴含着一种政治规律。汉代包咸、郑玄均将“德”字解作“无为”,皇侃指出“譬人君若无为而御民以德”。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以“德”为引领便能自然建立秩序,如同北极星岿立于中央,众星井然有序绕其而动。朱熹指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这与道家法自然、反人为的“无为”观念颇为接近。但儒家“无为”思想蕴含鲜明的内在逻辑:由于“德”是为政的根本,恪守根本则能教化民众,统治者正己敬德便可自然抵达“无为”之境。此种“无为”不代表为政者不作为,而是指应当提升自身德性以教化民众。第二种解释脉络强调要通过“君德”以上率下。钱穆认为:“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胜。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有德之人当政,才能“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有德者自身也“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徐复观认为“为政以德,即是人君以自己内外如一的规范性的行为来从事于政治”,“德”作为“内外如一的规范性的行为”,要求为政者首重“修己”方能“安人”。
以上两种解释脉络,皆为“政治统一之说”,也都揭示了孔子对于德性政治理想的追求。揆诸历史,“为政以德”虽由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中华上古时代,尧舜时期即已出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思想原型。殷周易代,上古“天命”观发生了重大“革命”。“德”的观念伴随新制度建立而发生了转变:周之所以被上天选中取代了殷商,是因周的统治者有顺天应人、敬天保民之“德”,即《尚书》所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国维认为,殷周之变意味着“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构成至为深刻的“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周公制礼作乐的宗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以德配天”,乃至通过“明德慎罚”“天子建德”“兴灭继绝”“制礼作乐”等举措,进一步将德性治理的范围由“族内”推展到“天下”,进而实现“纳上下四方于道德”,遂成为周人维护其执政正当性的理据。
东周之季,礼坏乐崩,目睹天下四分五裂的孔子,希冀构建上下有序、各处其位的秩序。但此种秩序并非全然复古,而是汲古开新。“为政以德”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有德者,居其位,天下归仁。孔子实际上从制度精神中打破了“德”的宗族垄断性,促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去血缘化,使“德”逐渐摆脱了对“位”的依赖,使后世“以德配位”“以德致位”乃至“以德抗位”的政治实践落地。何谓“有德”?“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在“为政以德”的实践路径上,孔子进一步从“仁”“礼”两方面设定了标准:自我修养方面,要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教化方面,应践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做到“约之以礼”,是孔子给为政者指明的善治方向。此后,从孟子的“仁心义路”“礼门义路”,到荀子的“以德兼人者王”,均彰显出以“敦风化俗”实现“天下文明”的德性政治传统。执政者先慎乎德、修己以敬、施行仁政,自可产生北辰一般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方能“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可见,“为政以德”集中揭示了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天地之大德曰生,执政者要法天则地,用仁爱民本的“生生之德”,来以德配位、以德致位;“盛德”是“大业”的基础,执政者要以忧患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行内(圣)外(王)双重意义(自我+社会)的“革命”,并以高度的历史感念兹在兹,不忘初心,才能获取永葆“天命”、牢记履行“使命”;德性政治的内在本质是“仁义”和“信托”,而非“霸权”和“契约”,外在体现是“礼乐”为主、“政刑”为辅、“天下”为怀,此种政治是“把人当人看”的政治,是驱除神权政治、武力政治和财阀政治的政治;最后,德性政治并不排斥制度和法治,而是在此前提下高度关注政治担当者的贤能素养。
汉承秦制,但也在制度精神层面吸纳了周政蕴含德性的原理。超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既是一种“统一的治理体系”更是一种“统一的道德秩序”。法家与儒家在这两大体系方面各擅胜场,“礼乐刑政”实应兼而采之,“法家创造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和基层官僚系统,儒家则创造了士大夫精神和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伦理”;于中华古典政治传统而言,恰是汉宣帝所言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遗憾的是,帝制时代的当权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回避自身应担负的道德责任,将“为政以德”改造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双标”思想枷锁,使得“德治”沦为维护宗法帝制与家产官僚制统治的等级化“人治”。历史上,儒家德性政治传统跌宕起伏,不绝如缕;但是,德性政治的礼乐仁义精神作为一种超越现实政治的精神实质和强韧文化基因而得以不断再生产,注入每个时代有识之士内心深处,成为一种难以摧毁的力量,构成了中华文明血脉传续的根本。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志在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放眼世界,在风雨激荡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德性政治传统以内核的儒家政治理论迎来剥复之机,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关键性的精神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在中华德性政治传统滋养下愈加彰显其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志道据德”“以德行道”,成功地将中国社会“组织起来”,以强大的领导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到强起来的跨越。
在当代中国,“为政以德”的重要体现有如下荦荦大者:一是“伟大的自我革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时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才能使自己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端赖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二是“伟大的社会革命”。“为政以德”是星体之喻、引力之喻,满天繁星是“多”,巍巍北辰则是“一”,中国智慧在充分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和而不同、合而为一,有利于科学阐发“一多关系”和有效构建“共同体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这也正是“为政以德”在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集中生动体现。
总之,“为政以德”作为中国政治“活着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本位政治理论构建的枢轴环节,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识理念,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契合点和融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