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北斗规模化应用让导航精准又实时

百度地图实现“真”车道级导航

在“C端”,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128款支持北斗定位,出货量超1.3亿部;手机地图导航中,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突破千亿次;深圳、重庆、天津等8个城市开通车道级导航应用。在“B端”,截至今年6月,北斗终端应用数量在交通运输营运车辆中超过800万台,农林牧渔业达130余万台,公安达180余万台;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也正在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上线运行后,地图第一时间启动了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地图导航及定位服务的研发工作,应用程度不断加深。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安全、精准、稳定等领先优势,已成为我国科技强国的标志和国家安全的基石。

在2022北斗规模应用高峰论坛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表示,北斗系统在国民经济命脉各主要领域提供安全、精准、可靠的时空基准信息服务,尤其在推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等数字化场景应用方面,大幅提升了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和水平,比如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5G”技术,在大众手机上实现车道级导航。

百度副总裁尚国斌表示,百度地图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结合国内规模领先的高精度地图数据,已在车道级导航等五个大众出行服务场景深度应用了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一体化精准定位导航技术。

2022年9月,百度地图宣布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百度地图智能定位开放服务”正式升级为“百度地图北斗定位开放平台”,北斗卫星日均定位量已突破1000亿次,97.81%的定位已实现北斗优先切换。

北斗定位信号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初始定位速度和定位精度。据了解,百度基于北斗定位信号,实现了普通手机车道级、专业设备厘米级的定位能力。百度地图是国内首家在底层技术上基于北斗系统等卫星信号实现了独立于系统芯片的高精度定位解算结果的图商,而且会依靠北斗可用观测量多、自主可控的优势,对干扰信号进行剔除,实现更准确的单次定位结果,并智能测算本次定位的误差,结合多源融合定位信号,从而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定位服务。

如今,百度地图城市车道级导航已率先覆盖包括北京亦庄、河北保定、湖南株洲、广州、无锡、常州、青岛、济南、昆明在内的13座城市。近日,百度地图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一体化精准定位导航技术,全面升级了北斗高精“真”车道级导航,更精准、更安全。例如,在距离高速、快速路出口前,百度地图会帮助用户更准确地理解前方路线情况,更实时地引导用户提前驶入最佳车道,避免错过路口带来的尴尬和隐患。针对公交、应急车道等易违章地段,百度地图也会贴心提示和提醒用户,驾车体验更直观。在遇到事故、施工等突发性道路交通事件时,百度地图还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车道级预警服务,实时更新前方事故或施工的车道信息,动态引导其提前避开危险车道,打造更加安全、舒适的驾车体验。

高德地图导航服务实现北斗主导

近日,高德地图公布了基于北斗系统的应用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11月,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超过2100亿次,提供的定位导航服务实现北斗主导,“北斗+地图导航”正为大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据了解,在北斗系统的深度赋能下,高德地图升级上线了“北斗卫星定位查询系统”“红绿灯倒计时”“共享位置报平安”等功能。

用户在户外使用高德地图时,可查看有多少颗北斗卫星参与到当前的定位过程中,了解具体的卫星编号、方位角、高度角、频点、信号强度等详细信息,更深刻地了解北斗系统无处不在的支持。

高德地图发布的车道级导航服务,应用北斗系统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参考站修正信息,经过融合和解算后,实现定位精度从5-10米的道路级,进化到1米以内的车道级别。

此外,还有能够为用户精准读秒的“黑科技”红绿灯倒计时,背后的算力基础同样是基于北斗连续稳定、精准高效的定位能力;针对绿色出行的骑步行导航定位,共享位置的报平安服务等,北斗系统都在其中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量保持领先

事实上,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所以能实现这么多创新,是因为北斗系统在卫星数量和分布完整度上都更具备优势,所以基于该系统的地图导航应用也呈现出定位信号更稳定、定位质量更高、定位速率更快的特点。

据统计,在同时支持北斗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手机用户中,高德地图平均每次定位所调用的卫星,北斗卫星的数量占比最高,较排名第二的GPS多出30%。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69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29%。

与此同时,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突破9.8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综合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