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各省份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陆续出炉。在已经公布的20余个省份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领跑全国,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东部的差距正在缩小。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等8个省份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京沪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8万元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等8个省份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水平。
2022年,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遥遥领先其他省份。数据显示,上海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610元,逼近8万元,居全国之首。北京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为77415元。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年首次突破7万元,而上海于2020年突破7万元大关。
2022年,浙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入6万元门槛,为60302元。江苏、天津、广东三地去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分别为49862元、48976元、47065元。福建也处于4万元阵营,为43118元。
2022年,山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0元,同比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其中,山东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1422元,增长4.9%;山东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7985元,增长5.2%;山东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561元,增长4.9%;山东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591元,增长6.3%。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
分省份看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上海北京两地2022年的这一数据均超8万元,分别为84034元和84023元。值得一提的是,京沪两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021年已突破8万元大关。浙江与江苏2022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7万元和6万元阵营。广东、福建、天津三地的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6万元这一区间。
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上海、浙江及北京三地2022年这一数据超3万元,浙江高过北京,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65元,仅次于上海的39729元。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3万元这一区间的省份包括:天津(29018元)、江苏(28486元)、福建(24987元)、广东(23598元)、山东(22110元)等省份。
从全国的城乡差距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4和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
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
从增速来看,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有媒体统计,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0%和5.3%,高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1.0和0.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和2.9%。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经济增长比较快,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数比较低,因此2022年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速快有多重原因,如基数小、人口流动等,但经济发展是主因。这说明中西部地区依靠自身经济质量和总量的递增实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是非常积极而有意义的信号。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21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以西部地区为1,2022年,东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上年的1.62缩小至1.61,下降0.01,地区间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中西部居民收入与东部的差距正在缩小,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而且有助于缩小东中西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提高中西部居民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宋向清说。
陈建伟表示,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助于缩小区域间差距,推动更加平衡的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丰富的资源储备,能够很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