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印萍始终牢记代表职责,坚定人民立场,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2023年,印萍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发掘建议和议案线索,做好建议和议案的编写,积极对接建议办理机关,及时反馈办理成效,不断提高建议质量,以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履职。
胸怀“国之大者”,紧盯“民之小事”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这就要求代表必须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依法履职尽责。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宪法,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民之所向”。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长期从事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始终把保护自然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视为“国之大者”,在从事本职工作和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也更加具体和细微,人民需要绿水青山,需要美丽的海岸线,需要水清草绿的湿地。而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海洋和海岸带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空间紧缩、生态环境退化、海洋灾害风险上升等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美丽的海岸线是她工作奋斗的场所,也是她心中的牵挂。当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受到侵蚀的时候,作为人大代表就要站出来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宪法赋予代表的庄严职责。
胸怀“国之大者”、紧盯“民之小事”。印萍一方面立足本职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她组织开展我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以更优异的科研成果支撑和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深度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在过去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工作中,先后提出了36件建议和2件议案,其中“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保障体系建设”“科研与司法互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平台”“开展浒苔绿潮早期防控”“加强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等建议多次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同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工作,参加《湿地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检察公益诉讼法》等的立法修法专家研讨,提出立法修法建议,推动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标准建设。今年再次当选人大代表后,印萍准备了1件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诉讼法》的议案,以及“加快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作”“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和湿地名录核查”“以长岛为试验区启动全国海洋国家公园建设”等3件建议,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做好代表履职。
科技赋能履职,守护净滩碧海
2019年两会前,印萍应邀参加最高检组织的“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推进会,在会议上了解到检察公益诉讼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损害鉴定难”等问题。因为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她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应该发挥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研究单位的科研和检测技术优势,助力海洋公益诉讼工作。会后主动与检察院沟通,开展调研,在2019年两会上提交了“完善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相关制度机制”“科研与司法互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平台”等建议,得到了最高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高度重视,在建议的办理过程中,应邀参加了多次调研活动。同时,她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工作,为山东、江苏两省基层检察院、海警和法院办案团队提供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支撑。
在履职调研活动中,了解到青岛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湿地生态损害公益诉讼案,检察官奔波在行政机关、违规倾倒公司、专家和村民之间,经过30多次现场勘查,10多次专家论证,依然因“这里是否曾经是湿地”的争议而致案件办理推进困难的情况,印萍带领团队开展现场勘验,调阅卫星遥感资料,及时出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专家意见,出席听证会,推进案件迅速办结。同时,基于团队长期滨海湿地调查和生态修复的科研经验,提出湿地生态修复方案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各方努力和生态修复,涉案区恢复成为“水草丰茂、沙鸥翔集”的河口湿地和旅游景区。这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海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和山东省政法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
在江苏省检察院办理的系列海砂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案中,她带领科研团队利用现代海洋调查技术手段,精准呈现涉案海区海床破坏情况,精确锁定盗采海砂来源地,科学评估开采量,建立非法开采海砂司法鉴定技术流程和标准,推动多案并案办理,维护国家资源和生态权益。同时,与江苏连云港灌南检察院合作,开展非法开采海砂犯罪链、海砂流入建筑市场安全危害等专题调研,推动灌河流域非法洗沙小码头综合整治工作,打击非法海砂交易活动,提出“加快海砂资源勘查,打击盗采和加强行业监管”代表建议,推动打击海砂盗采整治行动。
在履职专题调研和视察工作基础上,就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提请主体在司法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印萍提出“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起诉主体”的代表建议,加强和办理机关的沟通交流,相关建议被采纳,推动《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
积极发挥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机构专业优势,探索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印萍先后推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最高检技术信息中心、青岛市检察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山东无棣县和荣成市检察院、江苏灌南县检察院等共建海洋公益诉讼实践基地。2021年所在团队获批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为海砂盗采、滨海湿地破坏、危险废弃物非法排放等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提供司法鉴定意见,参与办理的多个案件入选全国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和精品案件,科技赋能履职,守护净滩碧海。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转化
深入基层抓调研,及时准确反映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创新成果。印萍在参与驻地的各类调研和座谈活动中,特别注意了解基层工作的先进经验或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代表建议。2021年,梳理和总结青岛市崂山区人大和崂山区检察院工作经验,提出“构建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代表建议,因为有很好的基层工作实践基础,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络局和最高检在青岛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2021年10月,最高检部署为期一年的试点推广工作,在指导山东继续探索积累相关经验的同时,指定长江经济带和黑龙江、河南、青海、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机关,争取同级人大、政协机关支持,试点推广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取得显著进展,形成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长效机制。
在履职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一是积极认真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履职培训和各类学习活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自我学习,提高立法修法审议和建议议案水平和能力;二是把每年的大会作为履职学习的主课堂,用好代表线上工作平台,会前认真研究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部委提供的相关素材,会议期间高质量审议报告和立法文件,会后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和宣讲。针对不是很熟悉的财政预算审议工作,主动与财政部青岛专员办对接,接受财政政策和制度专题辅导,定期开展沟通交流,认真学习财政法规、财政部寄发的财政工作信息、财政部文告和《中国财政》等文件期刊,提升财政预算审查审议履职能力;三是在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等活动中不断提升履职水平,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调研活动,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思考,倾听呼声与要求,准确反映群众和行业关注的热点、堵点问题,认真学习相关单位、其他代表的先进做法,转化为自身履职动力和能力;四是在建议议案办理中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与办理部门真诚沟通、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持续跟进建议办理的后续成效,就难点和痛点问题,持续提出工作建议,以高质量代表建议促进高质量办理成效。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充分认识这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将进一步厚植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情怀,在本职工作上努力奋进,在代表履职道路上保持赤子之心,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人大代表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