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青岛打造全国自闭症康复服务高地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双眼清澈,却不与你目光交流;他们的听力灵敏,却对你的呼唤充耳不闻;有人说他们是天上的小星星,独自闪烁;也有人说他们是小雨滴,快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自闭症儿童——来自“星星的孩子”。

2023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宣传主题口号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

近年来,随着自闭症发病趋势和社会关注度的上升,青岛市对于自闭症康复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保障、专业实施”的思路,实施“自闭症康复服务提升计划”,积极推动全市自闭症康复服务向着“社会化、专业化、行业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国自闭症康复服务高地。

现状:自闭症康复救助兜底保障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有各类残疾人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6%。其中,持第二代残疾人证0-18岁自闭症儿童少年约3200人。目前全市共有自闭症康复定点机构44家,在训自闭症儿童5300多人,其中青岛户籍的2300多人、外地儿童3000多人。

青岛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将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提标扩面”项目纳入市办实事范围,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到0-18周岁,率先将非困难家庭自闭症儿童纳入康复救助范围,率先对自闭症儿童实施送康复进家庭救助。在此基础上,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又联合出台政策,将自闭症儿童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自闭症儿童日间康复定点机构实行床日限额结算,标准为每天140-200元。救助政策与医保政策可以叠加享受,从而使自闭症康复救助实现了兜底保障。

青岛市各机构在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程评估与个性施训相结合。目前,全市定点康复机构采用的是PEP-3和VB-MAPP评估体系,既有专项评估又有系统评估。康复机构根据评估结果,为每名在训儿童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动态调整的年、月、周康复计划。同时,市残联定期组织专家,对在训儿童进行抽样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康复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青岛市在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儿童发展的五大领域设置基础课程,依据自闭症儿童的自身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例如:个训课、生活自理课、社交情景课、感觉统合训练课、球技游戏课、社会认识、艺术创作、奥尔夫音乐、PCI游戏教学、人机互动、国学诵读等,同时根据儿童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难易度,对于程度较低的儿童多采用“一对一”回合方式,对于程度较好的儿童多采用“一对多”小组课或集体课方式,确保康复成果精准扎实。

创新:模式探索与品牌打造“双线并联”

市残联在统一实施自闭症康复机构管理规范的同时,鼓励各个康复机构在实践中探索特色模式,以特色求实效,以实效树品牌,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

康复机构探索行为分析应用康复模式,突出个训课和集体课实效、干预训练实效、机构与家庭康复“同频共振”实效,提倡家长陪同训练,让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全面了解、掌握孩子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技巧,保证家长在离开机构后也能对孩子进行持续训练。在融合教育康复模式中,康复机构实施师资融合,由普幼老师和特教老师资共同实施康复教育活动;实施形式融合,在分类实施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可由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课、小组课,增强关注、跟随、服从、参与、融入意识,提高自理、自控、学习和参与社会能力。在劳动康复模式中,康复机构帮助孩子获得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应的劳动技能、应有的人生快乐和生命尊严。目前,全市已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17处,安置自闭症人员320多人。

在探索自闭症有效康复模式的实践中,青岛市逐步培育了一批品牌化康复服务机构。例如:以琳自闭症展能中心与多家国际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知名度不断提高;幸福之家幼儿园致力于融合教育康复探索,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与北京师范大学探讨建立“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晨星学校在融合教育的基础上,探讨了义务教育阶段“康教一体”工作机制;梦翔自闭症康复中心融合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对自闭症康复人员的资质认定培训;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在推进自闭症人员劳动康复的同时,积极探索其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发展:实施自闭症康复服务提升计划

《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完善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配套政策,保障残疾儿童享有规范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实施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专项行动,推进自闭症儿童康复产业发展。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特教学校开展康复服务,整合资源构建“医疗+康复+教育”深度融合服务体系。

关爱健康,预防为先。《青岛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面向重点人群普及残疾预防知识。面向学校、医院、社区等重点场所,针对少年儿童、孕产妇、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宣传教育,普及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和科学方法。强化0-6周岁儿童健康管理,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持续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市残联正加快实施“自闭症康复服务提升计划”,编制实施前沿技术研究推广方案、人才师资培训方案、终身关爱政策实施方案、服务机构全域布局及扶持措施实施方案、康复大学和国家孤独症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建设方案、行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全市自闭症康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全国自闭症康复服务高地,为全国自闭症康复服务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牵手“星星” 走进春天的世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马艺峰

4月2日,青岛仁爱学校组织全体学生来到十梅庵公园,开展了以“牵手星星,走进春天的世界”为主题的自闭症关爱活动。

走进梅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五彩斑斓,白色如雪,粉色似霞,红色如火的梅花。孩子们三五成群,争相在各色梅花前留下自己的身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天般幸福的笑容。在禽鸣苑中有褐马鸡、丹顶鹤、绿孔雀,更有不远万里来青岛的黑天鹅、澳洲鸵鸟等鸟类。学生在禽鸣苑中,尽情欣赏五彩斑斓的珍奇鸟类,聆听悦耳的鸟鸣,还可以体验到亲手喂鸟的乐趣,人鸟同乐,佳趣天成。

大家置身于梅园花海,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与同学们玩起了“心有千千结”团体辅导游戏,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出谋划策下,通过彼此间的信任、协作、互助,最终将复杂的结恢复成原来完整的圆圈,解开一个个看似很难解开的“手链”。活动现场,老师和家长们轮流给自闭症孩子送上充满爱的抱抱,用肢体语言、用实际行动让孩子们感受爱的温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鼓励孩子们主动和陌生的叔叔阿姨交流。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鼓起勇气,勇敢地去和陌生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来赏花的游客们听到孩子们热情的招呼和介绍,充满关爱地对孩子们说了句“谢谢宝贝!”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对话,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在社交和沟通能力上的一大进步。

学校老师及学生在活动现场还向过往游客发放“世界自闭症日”宣传单,普及自闭症相关知识,并为游客系上了“蓝丝带”,呼吁大家关爱自闭症群体,接纳自闭症孩子,用爱心温暖他们的孤独,让他们感受爱、分享爱。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