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数字经济概念已非新事,但2023年第一季度,《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国家数据局组建……产业技术革命叠加政策驱动,数字经济浪潮澎湃。
新年伊始,多地政府即通过“新年第一会”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并结合各地自身特点擘画“施工图”。
产业端,目前,百度、阿里、商汤等国内大型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行业混战已然拉开帷幕。
数字经济无疑是一季度的关键词,不少机构分析其或成为2023年一整年的主线。数据似乎也在证明这一趋势:4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月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14.1%,较去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增长更快,同比分别增长24.5%和19.8%。
各地开启数字经济竞赛
2022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以及2023年2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政策持续催化数字经济。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点明,“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中央政策构建顶层设计,各地亦在数字经济领域布局落子。纵观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是共同的工作目标,数字经济发展的“锦标赛”中,各地都力求跑出更亮眼的成绩:北京提出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6.5%、占GDP比重达到43%左右,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云南提出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江苏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重庆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湖南提出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
从目前披露的数字来看,部分城市取得了相应成果。年前两个月,宁波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新增规上企业130家,实现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29.6%,拉动全行业产值增速0.3个百分点;重庆渝中区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
不过,各地需注意在数字竞赛中避免“一窝蜂”式投资布局。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包括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以及数据要素化、数字治理。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磊解释称,产业数字化,可以理解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应用数字产业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压缩成本。这种需根据产业特点进行相应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率,不存在“一窝蜂”。不过,对于数字产业化,即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等行业,若“一窝蜂”式发展,必然导致部分产能过剩。“这就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发展政策,最好能与现有的产业形成协同,形成产业链。”
在数实融合中部署特色赛道
记者注意到,各地的数字经济发展布局中,大力推进数实融合等是共同特点,但不同地区的具体策略也各有侧重。
国家曾要求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这也成为各地共识。如上海立足城市定位,提出2023年要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并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和一批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广东则将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基本覆盖。
不少西部省份则围绕“东数西算”工程开展数字经济布局,借此机遇提升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四川致力于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2023年重点项目云上天府智算中心目前正进行测试,测试验证通过后将投入使用,为四川发展数字经济筑牢算力底座。贵州围绕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推进贵安主算力枢纽项目(一期)建成投用。地级市中,甘肃庆阳提出今年要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暨“东数西算”工程重大机遇,全面实施“智算枢纽”1357行动计划,构建立足西北、联动东南、服务全国的“算力+数据+算法”一体化产业引流体系。
AI浪潮下,东数西算工程的意义更为凸显。国信证券指出,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将成为AI时代最宝贵的“降本”资源,东数西算工程可将“降低数据存储成本”变成“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东数西算不仅能为生成式AI提供算力支持,亦能促进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的区分和各自发展。
供稿:《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