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不久,我作为青版财经小记者,参观了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色彩斑斓的铜胎珐琅器和雕刻精美的柱础,我不禁为中国古代传统工匠精湛的技艺而由衷地赞叹。
一走进铭史堂博物馆,我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古典气息。博物馆大门取自清代山西贵族老宅,是整体移植而来。踏进这古朴端庄的老宅大门,如同穿越到古代,去探访一座神秘别致的深宅大院。
崔馆长带我们来到柱础展厅,展厅里摆放着很多细致雕刻的大石墩。崔馆长说这些圆圆的石头叫柱础,是放在房屋柱子下面做地基用的,而且每个朝代的柱础样式都不同,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引入中国,柱础上就有了象征佛教的莲花图案;隋唐五代的柱础一般都稍扁等。
馆中还收藏了明代辅首连珠鼓钉衔环四柱础,出自同一个明代宅府,崔馆长让我们用手摸一摸石头上的花纹,我用手一摸,那细致雕刻的纹样仿佛让粗糙的石头拥有了灵魂,变得活灵活现,既气派又有韵味。
走进掐丝珐琅器展厅,博古架上精致的珐琅器花瓶琳琅满目,精美典雅。崔馆长介绍道:铜胎掐丝珐琅器源自欧洲古希腊,后来传入中国,专供明清两代皇家宫廷使用,制作工艺复杂,图案精美雅致,其中很多珍贵的藏品都曾流到海外,由铭史堂博物馆购回收藏。
崔馆长介绍了两个清代珐琅器抱月瓶。图案设计比较满、留白比较少的是雍正皇帝的喜好,图案集中在瓶身中间圆形区域、留白比较多的则是乾隆皇帝的审美观。崔馆长细致的对比引发我的思考,到底是哪位皇帝的审美更好呢?对比之下,我更喜欢留白更多的作品。
来到另一间展厅,我被两个色彩靓丽的巨型景泰蓝大缸吸引住了。这两个景泰蓝大缸和我差不多高,直径一米多,画的是古代神话《山海经》里形形色色的奇异动物,在汹涌的波涛中时隐时现。崔馆长说这是从法国收购的清末山海经成对景泰蓝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出自大师手笔,异常珍贵。
崔馆长还带领我们欣赏了展厅天花板上雕刻凤凰的古代穿斗式房梁,参观了古代大宅门口的抱鼓石,还看到了一面墙壁上雕刻的大大的“福”字,“福”字之中还暗含一个“寿”字,寓意是大福大寿。
铭史堂工艺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多多。馆中美轮美奂的雕廊画柱、浮雕石刻,异域风情的珐琅器,每一件藏品都凝聚着中国古代传统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智慧,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青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六年级12班 陈柄中
指导教师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