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珐琅器顶十箱官窑瓷,可见珐琅器无比珍贵。在青岛铭史堂博物馆,我被满屋的五颜六色的掐丝珐琅制品吸引住了。前不久,我有机会和青版财经小记者团的朋友一起参观了青岛铭史堂博物馆。
在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柱础。柱础是建筑的立柱下所垫的石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莲花座等多种形制。柱础是石雕艺术的重要门类,也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的特色构件,具有受力功能,兼具审美意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众多的珐琅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景泰蓝夔龙双耳抱月瓶”。抱月瓶又叫“宝月瓶”,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器型。形制通常为小口、直颈,在颈的两侧有耳,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如一轮圆月,所以才叫抱月瓶。
珐琅器的制作工艺传承悠久,过程精细复杂,集绘画、雕刻、镶嵌、冶金等技术于一体,需经过七道工序一百零八道流程才能最终制成。这七道工序依次是切裁铜板、锤揲制胎、掰花粘丝、碾釉点蓝、进炉烧蓝、打磨抛光、古法鎏金。
最后崔老师告诉我们,在众多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中,只有铜胎掐丝珐琅,也称景泰蓝,在清末之前是宫廷独享的。珐琅器越小,工艺越精致越珍贵,只能皇帝用,可见珐琅器无比珍贵,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我也对掐丝珐琅的匠艺十分地钦佩,真是永不落幕的匠艺啊!
青岛大枣园小学
四年级3班 李浩瑜
指导教师 陈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