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债市的持续回暖,曾在去年遭遇业绩“滑铁卢”的“固收+”基金的净值也有所提升,不少产品已经由亏转盈。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近9成“固收+”基金的年内收益率“回正”,平均收益率达1.92%。新华双利债券等产品的年内回报超过10%,而回撤则控制在5%以内。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部分“固收+”产品因回撤较大曾引发众多投资者的不满,有近8成“固收+”基金规模有所下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季度末,“固收+”基金的合计规模较之去年同期减少了四分之一。
业绩加速回血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以2023年1季度末的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比不超过30%为基准,全市场已有数据的“固收+”基金(包括混合债券型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且各类份额分开计算)共有2013只,其中近9成产品的年内收益率由负转正,平均收益率达1.92%,而在五月底这一数字为0.94%。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累计收益率超过10%的“固收+”基金共有9只,其中新华双利债券A/C的年内回报最高,分别为11.46%、11.26%;南方昌元转债A紧随其后,年初至今累计收益率达11.14%;此外,南方希元转债、鹏华丰和LOF、融通可转债债券A等多只产品年内回报率均超10%。
而在近百只年内回报率仍为负的产品中,表现垫底的是工银聚享混合A,年初至今的累计回报率为-4.97%,而在5月底,该基金的年内跌幅超过6%。换言之,多数“固收+”基金抓住了6月以来的机会,实现业绩的上涨。
“固收+”疑虑仍存
过去数十年,投资者最熟悉的理财方式莫过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买房、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居民资产配置逐步偏向“固收+”类产品。
实际上,“固收+”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金类别。这类产品的投资理念,一般是指以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以获取稳健的基础收益;同时,用一小部分资金去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来争取增加整个组合的收益率。
基于这一理念,“固收+”产品一般被认为具有“债券为盾,股票为矛”“攻守兼备”“低回撤、低波动”等特点,在震荡市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就是这类产品最常见的基金类型。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传统的绝对收益策略主要通过信用债配置、非标资产投资等方式实现,而随着债券收益率整体走低、高收益低风险的信用类资产逐渐减少,也对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策略需求有所增加。
一位渠道业内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固收+”产品被认为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选择这类产品的投资一般比较适合追求小波动又不想牺牲过多收益的稳健型投资者,因此如果业绩回撤多自然会引发强烈不满甚至投诉,而比例规范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匹配度。
配置时点来了吗?
今年以来,债市的强势明显超出市场预期,截至6月19日,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收益率分别为 1.49%、2.19%。不过,也有部分投资者在迟疑:是该积极参与还是警惕潜在风险?
“短期债市面临矛盾局面,一方面交易情绪亢奋需注意风险,另一方面基本面改善预期较弱,债市大幅调整可能性较小,因此短期债市收益率更大可能是底部徘徊。”招商基金投研人士表示。
谈及A股市场,该投研人士认为,多维度显示市场已处于中长期底部,隐含回报率较为可观,市场经过调整会从分歧走向合力,当前位置应该多一些乐观,“但考虑短期市场信心不足,经济修复偏慢,市场会有一个磨底的过程,所以保持核心仓位的同时,增加部分战术应对操作”。
“今年影响债券市场的主线是市场对于经济表现的预期差。”广发基金基金经理方抗对记者表示,基于当前的就业、地产销售等宏观经济数据,在政策尚未出现“强刺激”信号前,当前市场预期依然偏弱,债市面临的风险不大。
那么,投资者什么情况下会需要“固收+”产品?在上千只产品中,他们又该如何选择?当前是投资布局“固收+”基金的较好时机吗?
“在不确定性仍存的情况下,波动或许将是一段时间内的常态。市场波动加大时,投资者出于焦虑情绪做出不理性投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上述华东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比较契合投资风格偏稳健但又希望分享权益市场收益的投资者。
不过,他也提醒道,“固收+”中“+”的部分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转债或是其他,投资者需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在买入前对产品的风险收益波动特征和投资风格有所了解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