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颗粒归仓!青岛“麦”向好“丰”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聂艳林 冯志

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6月20日15时,青岛全市340多万亩小麦机收作业圆满收官,这也标志着青岛夏收全面完成。自6月2日青岛市启动“三夏”机收会战以来,全市上下抓牢抓细抢收关键环节,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科学调度机械、人力,趁天抢时,加快麦收进度,全市小麦喜获丰收颗粒归仓。据农情调度,夏粮面积同比约增2%,预计亩均单产同比约增2%,总产同比约增4%,实现了小麦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坚定扛牢压实“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青岛市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市辖5个农业区市全部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称号,平度市入选全国100个超级产粮大县名单,连续 10 年蝉联山东产粮第一县。

任凭风浪起,只要稳住粮食生产这一“压舱石”,便可从容不迫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长期以来,青岛面对粮食生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粮食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动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小麦生产各项措施落实,以稳产保供为基础,夯实“国之大者”这一根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除了麦收期间“天公作美”,还要靠想尽、用出千方百计,克服冬小麦晚播、春旱、农资价格上涨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从调整种植结构,到开春后狠抓促弱转壮弥补前期影响,各项措施综合发力,才能为夏粮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强化小麦生产全程田间管理,实施农技推广“稳产保供·四季行动”,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组织10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抓住麦田墒情足的有利时机,种法配套、机艺融合,高质量完成340多万亩播种任务,一播全苗。秋冬田管到位,科学应对多次寒潮天气不利影响,小麦安全越冬。春季肥水运筹、病虫防控措施到位,拔节、灌浆需水关键期科学管护,确保小麦充分灌浆,籽粒饱满。

建成完善病虫远程智能监测数字平台,定期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控指导意见,启动小麦条锈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布下防、控、治“天罗地网”。统筹中央粮油生产保障资金和市级财政防灾减灾资金2978万元,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累计作业面积385万亩次,实现麦田全覆盖、小麦条锈病零发现。开展防灾减损,牵头建立胶东五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协作联盟,布局墒情、虫情等监测点100个,建设农情远程监控系统,大力推广“一防双减”“一喷多促”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0%。

打硬仗要有硬措施。政策好,稳住了种粮预期。青岛市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落入田间,打牢了丰收基础。今年对全市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共4.87亿元,受惠农户达50.1万户,保障农民合理收益。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机购置补贴申请办理进度,优先保障“三夏”生产所需大型复式高端智能农业机械,为966台“三夏”生产所需农业机械发放补贴资金1250万元,实现应补尽补、能补快补。小麦、玉米政策性保险由种植险过渡到完全成本险,保额每亩最高由600元提高到950元。将大豆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额每亩350元,选取平度市开展玉米收入保险试点,保额每亩1000元,进一步稳定农民种粮收益。2022年起将高标准农田亩均建设标准由1500元提高至1950元,有力提升了粮田生产能力。

“五良”融合激活绿色增粮新模式

“经实打测产,该地块小麦亩产达到837.2公斤!”6月19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小麦测产专家组对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核心基地,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玉米“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小麦进行实打测产,测产专家组组长宣布这一喜讯。据悉,这是自2022年创出823.2公斤小麦高产攻关最高单产纪录后,再次刷新青岛纪录。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开始,青岛市主动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创新打造“五良”融合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生产综合示范样板,“产学研推用”多方协同实施“超吨半粮”技术攻关,探索粮食产能由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的实践路径,探索粮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出台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意见,配套制定19条推进措施,利用3年时间建成10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首批7个已经启动建设。创新实施路径,坚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推进,探索粮食大面积绿色均衡增产“五六七”新路径,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推进农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环境生态化、服务专业化、运营产业化等“六化同步”,全面实现良种覆盖、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先进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回收等“七个百分之百”,辐射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主粮作物基本达到“吨粮”水平。聚焦田、种、技、机、管等核心要素,集成应用耕地地力提升新方式、绿色高效新品种、绿色增产新技术、绿色高精新机械、智慧管理新模式等,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用好“科技利器”,探索开展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试验,推广粮油、粮豆轮作间作,“两选四适”“一增四改”等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应用率达到100%。实施土壤增肥,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堆肥还田、种植绿肥作物、微生物菌改良土壤等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抓住“两个要害”,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广深翻深松、旋耕免耕、激光整地技术,探索种养循环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先行区内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标准由1950元/亩提高到3000元/亩,助力粮食产能显著提升。致力“良种产好粮”,在全国率先创设“种子金”,选育引进推广18个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领军种子企业7家,先行区内实现主粮作物良种覆盖率、种子包衣(拌种)率达100%。

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服务,集成应用作物栽培、绿色生产、收储加工等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建成山东省首个多功能综合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打造智能管理平台和遥感监测分析等27个应用场景,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等装备应用率达到80%。建设粮食烘干、仓储物流、展销加工中心,推动粮食生产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多措并举保夏粮丰产颗粒归仓

“三夏”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今年青岛市夏粮预计总产同比约增4%。“丰收答卷”令人振奋,丰收背后的智慧和汗水更令人鼓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多措并举,全力保障“三夏”生产顺利开展,实现夏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6月19日上午,在位于青岛莱西院上镇的绿色增粮示范区小麦基地内,10余台先进的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来回穿梭,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灭茬还田、机收减损等作业环节一气呵成。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到现在农机“长眼睛”“装大脑”,麦收速度、质量不断刷新,新型智慧农机减少了收获环节损失,大大助力了农业降本增效。

青岛市强化高端智慧农机推广,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发展应用农机作业智能监控系统,对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进行监控,目前青岛市深松作业智能监控设备总量1000余台。同时开展机艺融合应用相关项目,试验选型提升播种质量的技术模式和机械装备。围绕提升耕整地和机播作业技能,培训农机手1万余人次。

全面做好“三夏”机械化生产服务保障,加强小麦机收作业调度,全市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8000多台,玉米精量播种机2.8万台投入夏收夏种,机收率100%。做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行服务保障工作,印发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通告,开通24小时服务保障热线,发放跨区作业证1200余张,会同交通部门在辖区内高速路口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25个,开通“绿色通道”,加强外地来青跨区作业机械通行保障,确保农机跨区转运通畅。会同气象部门做好麦收期间天气预报,每天滚动预报1周天气。统筹开展抢收抢种,组建了覆盖全部产粮镇街、村庄的农机作业应急服务体系,公布全市6个24小时服务保障电话,协调解决“三夏”抢收抢种困难问题。

当前,青岛市加快推进秋作物播种,各类播种机具忙碌于乡村沃野,据农情调度,全市夏种已过七成,夏管随之全面展开。依托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和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挖掘粮油作物单产潜力,持续加强科学指导,抓好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放眼青岛广袤田畴,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激发出澎湃动能,“青岛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