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篇

杨宝森的“憋屈人生”和杨派艺术魅力

□于学周

梨园行里,有一个角,有生之年并不长,只活了四十九岁,却以其鲜明的流派特征以及持续的影响力,影响至今。这个人就是“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先生。

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艺,工“谭派”和“余派”。十岁左右进入斌庆社学戏。十四岁开始登台。少年时期的杨宝森嗓音明亮,他在上海演出时一炮而红,大家觉得他是“小神童”“小余叔岩”。杨宝森命运多舛,在上海唱红后就经历了倒仓(变嗓)。通常半年至两年就能度过变声期,可是杨宝森的变声期长达十年,这样他只能离开舞台,对演员来说这无异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他凭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仍然坚持练功、吊嗓、习胡琴、学书法,并结交文人,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十年后,当他重返舞台时,嗓音变宽了,中低音区共鸣极好,音色清醇,低而不浊。而且,大家觉得他身上有很浓郁的书卷气。由于身体原因,杨宝森中低音发展得更多,相对来说,高音运用得少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杨宝森成立宝华社,这使他由多年的二牌地位转入挑班头牌,这是他自己的高光时刻。

杨宝森英年早逝,据说与另一位梨园大家厉慧良有关系。有一种传言说,“厉角儿气死杨宝森”。当时,厉慧良携“南麒北马关东唐,西南有个厉慧良”的美誉轻舟出峡,在北京演出赢得“挑帘红”,一时间,京城几大名角像谭富英、裘盛戎、李少春等纷纷表示愿与其合作,京津几大剧团纷纷邀其加盟。最终,天津赢得他的青睐,天津文化局一位处长奉命前来青岛,见到在这里演出的厉慧良,传达天津要以他的共和社为基础建立市京剧团的意向。回津以后,厉慧良陪筹建京剧团的行政负责人专程到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了一场杨宝森的演出。当时杨宝森的宝华社很不景气,最好的光景也就三成座。在别人怀疑杨宝森的价值时,厉慧良有自己的认识:“四大须生之一!别光看上座。杨宝森的价值,主要在‘味儿’上!”

1956年3月,杨宝森率宝华社全体同仁来到天津,与厉慧良一起组建国营京剧团。几经磋商,团长由杨宝森、厉慧良担任,杨、厉挂双头牌、工资均定为950元,宝华社七十余人全体加入天津市京剧团。半年后的8月28日,阵容强大的天津市京剧团正式成立。首场演出,厉慧良垫以《钟馗嫁妹》,大轴为杨宝森的《失空斩》。特邀侯喜瑞助演。第二场演出,杨宝森垫以《击鼓骂曹》,大轴为厉慧良的《挑滑车》。杨、厉合演,天津震动。但是这一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因“将相失和”而陷入僵局。当时,为提高剧目演出质量,天津文化局与剧团领导议定:由厉慧良陪杨宝森在全部《杨家将》里演七郎,杨宝森陪厉慧良在《长阪坡》中演刘备。照原计划,厉慧良在北京吉祥戏院陪杨宝森演了七郎。等到杨宝森配演了,杨的管事匆匆赶来向负责人报告:“杨团长身体不好,刘备的活儿来不了啦!”据一位杨门弟子破译,全部《杨家将》含“金沙滩”一折,而其中杨七郎是武生武花脸两门抱的活儿,厉慧良最为擅长,从这点上说,厉慧良配杨宝森“不吃亏”,而在《长阪坡》里,刘备则是二路老生活儿,杨配合厉则是“低人一等”。从前只有在唱义务戏的时候,余叔岩才陪杨小楼、梅兰芳演刘备,营业戏却绝不可能。杨秉承师训和行业规矩,觉得自己不能自跌身价,因此借故辞演。也因此,两位艺术家结下了梁子。此时,三十五岁的厉慧良正是“叫座”的时候,而四十八岁的杨宝森则正值“困厄”之时,厉慧良并非不明白有时候“叫座儿”是不能与艺术价值画等号的。可他憋着一口气,于是公开“叫板”了:“你叫座儿,我服你!”显然,这就要了杨团长的“短儿”!后来为解决二人矛盾,天津京剧团一分为二,杨宝森率一团,厉慧良率二团。这时候,上面明确指示:“谁有干劲,谁有威信,谁有前途,用谁!”

一时间,杨的一团人心浮动,有些演员要求离团。一次开会,负责人公开表态:“谁想走,请便!”杨宝森刚走进会场坐下,猛听到这话,立即站起,离开会场,随即递上一份退团报告。当天晚上,杨宝森乘夜车离津赴京。不久,天津京剧团负责人并文化局一位副局长携市里特批的千元巨款进京送到杨府,以示慰问。后来便传来了杨宝森于北京麻线胡同寓中不幸病逝的消息。去世时年仅四十九岁!时间是1958年2月10日。同日中午,噩耗传到厉家,全家人正为厉慧良饯行。他奉命拟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就要启程。放下电话,厉慧良这顿饭说什么也吃不下了,厉慧良或许想到,将相和终于戏未成人已亡,不禁黯然神伤。

时过多年后,这出“将相和”以另外一种形式成就,有人曾向厉慧良讨教:“你怎样评价杨宝森?”厉慧良捋着美髯,一板一眼地评道:“宝森是个不够格的老生,可他唱出来了,还唱出一个‘杨派’,影响到国外。这就了不起,这就伟大!”杨宝森先生泉下有知,亦当瞑目。这才是畏友,这才是知音啊!对有人质疑杨宝森的嗓音,说他没嗓子。可在著名琴师杨宝忠看来,杨宝森一是音准;二是有韵味,不慌腔、不走板、不凉调,就是有嗓子。

是啊,20世纪40年代,杨宝森在堂兄杨宝忠和著名鼓师杭子和帮助下,形成了沉雄苍劲、清雅醇厚的“杨派”老生艺术,与马、谭、奚并驾齐驱绝非浪得虚名。他不仅给自己,还给后世的演员,尤其是中低音更好的演员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杨宝森的人生演出凄凉谢幕,而他创立的杨派艺术却在他身后发扬光大,如今京剧舞台上,他的再传弟子颇有几位得其真传,深受戏迷喜爱。杨派的唱腔或许不是那么昂扬激愤,不是那么洒脱流畅,也不那么婉转俏丽,但它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它的艺术价值是在克服了自身条件限制,扬长避短,将老生浑厚、朴重、沉着、凝练的声腔魅力发挥到极致所形成的。它耐听,耐琢磨,是能让人沉醉其中的声腔艺术。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