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动驾驶行业利好频出。在近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预计大约在今年年末,便有望实现全面自动驾驶。
此外,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宣布,在京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等三家企业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
北京开放“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
根据《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细则(试行)》修订版政策,企业在达到相应要求后可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面向公众提供常态化的自动驾驶付费出行服务。
从道路测试到示范应用,北京此次正式迈入自动驾驶“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新阶段。据悉,该阶段示范区将更加注重对自动驾驶企业服务能力的考核,主要围绕乘客车内安全风险、交通环境风险、自动驾驶功能风险三方面的解决方案进行专业论证和实车评估。同时,在监管层面,针对商业化试点车辆制定日常监管专项内容及应急预案,保障车辆道路活动的有序开展。
2021年4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成立,分阶段有序推进场景开放。同年10月至11月,在国内率先开放车内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无人化道路测试与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今年3月,进入“车内无人”载人示范应用阶段。截至目前,无人化测试车辆共计116台,测试总里程近200万公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累积订单量超150万人次,用户好评率达95%以上。
北京市自动驾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先行区通过对政策与监管体系的持续迭代创新,为企业技术能力验证与服务经验积累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基于前两阶段对无人化技术能力的充分验证,本次开放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主要考察企业的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先行区在“车内无人”全流程管理方面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对自动驾驶企业商业化服务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增强对车辆安全运行、接管次数等方面的指标考核。同时,新增专家评审机制,对企业的应急能力和安全运营能力进行评审。
北京市自动驾驶办公室要求参与企业1:1在远程配备驾驶人,对远程驾驶人及安全专员的职责分工做出更加严格的规范,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督。
此外,还建立了严格执行处罚机制。建立清零机制、退回机制,严格关键技术指标考核,确保对企业违规操作、违反要求等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处罚。
上海浦东发放首批无驾驶人测试牌照
AutoX安途、百度智行、小马智行作为首批获得浦东新区政府发放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许可的企业,将可以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划定的开放测试道路划定路段、区域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本次道路测试从封闭道路走向开放道路,同时车内也从有安全员状态转变为无人化状态。这标志着自《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落实以来,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迎来无人化阶段。
今年3月,浦东新区颁布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夯实了法律保障。据介绍,依托浦东新区立法优势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从封闭道路走向开放道路,并从有安全员的状态转变为完全无人化,为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自动驾驶行业三重拐点临近
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支持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
华西证券指出,行业正逐步迎来技术、法规、用户接受度三重拐点,看好后续数据积累、大模型应用带来的功能体验提升,提升行车安全、减轻驾驶疲劳,渐进式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
技术层面,以数据为例,自动驾驶数据“突现时刻”有望加速到来。与ChatGPT等AI大模型类似,当数据量在某个规模阈值以下,大模型性能接近随机,而超过该阈值,其性能则远高于随机。因此,不断积累的行驶里程数,可能会从量变走向质变,迎来“突现”时刻。
法规层面,我国自动驾驶相关法规陆续出台,从国家顶层规划与地方积极探索两个维度,推动完善产业的政策法规环境与监管体系。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出台,该条例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更加明确责任判定标准。
用户接受度方面,中信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表示,乘用车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在于为驾驶员减轻驾驶疲劳,后期L3国家标准出台后,驾驶员可实现脱手、脱脚乃至脱眼驾驶,同时与主机厂分担事故责任,消费者的高阶智驾体验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对强化消费者认知、培养消费者需求亦将有助力,进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