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篇

机器人勇闯“肝脏手术禁区”为患者“拆弹”

市立医院完成机器人辅助下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

手术团队。

史光军,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拔尖人才,担任山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学会肝胆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微创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第一届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对肝脏肿瘤、高位胆管癌和胰腺癌的手术术式规范,在机器人手术、腹腔镜微创技术方面有丰富经验。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周三下午 周四下午(东院)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栋

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史光军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肝尾状叶血管瘤患者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肝尾状叶血管瘤切除术及左肝血管瘤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标志着该团队在高难度肝脏手术领域取得又一标志性成果。

患者血管瘤位于“肝脏手术禁区”

肝尾状叶位于肝脏的中心深处、上方紧临肝脏的三条重要回流静脉,前方紧靠第一肝门,里面包含重要的大血管和胆管,后方则是下腔静脉。肝尾状叶由于特殊的位置与解剖关系,曾一度被视为“肝脏手术的禁区”,也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亦曾被黄志强院士称为“肝脏外科的最后领域”。

53岁的张女士(化名)不久前在外院被诊断为肝血管瘤,因惧怕开腹手术,想要选择微创治疗,但由于血管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辗转几家医院均未获得理想治疗方案。经了解,得知青岛市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史光军教授团队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成功开展了大量肝脏微创精准手术,于是找到了史光军教授。

史光军接诊后发现,该患者血管瘤体积不但巨大,而且位置长在令肝胆外科医生胆战心惊的肝尾状叶,瘤体被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包绕住。在血管如此多的地方手术,需要对解剖了如指掌,同样需要有在“刀尖上舞蹈”的勇气。

精准微创手术完美“拆弹”

考虑患者自身情况、肝脏储备功能、以及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史光军团队极为审慎地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为了争取这台高难度手术取得成功,团队在术前动用了三维重建技术,对处于肝尾状叶的肿瘤做到了“知己知彼”。三维重建可以让医生直观地观察到肿瘤和周围血管、胆管的走行关系,提高手术安全。最终经过全科认真的术前讨论,并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决定借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为患者施行肝尾状叶血管瘤及左肝血管瘤切除术。

术中,达芬奇机器人3D可放大视野、灵活防抖的特色在史光军精湛的操控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机合一,完美地避开回流血管和下腔静脉,迅速找准肿瘤位置,成功将血管瘤完整剥离出来,顺利完成了两处血管瘤的切除,手术历时3个小时,术中仅出血20ml。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五天顺利出院。

厚积薄发 从“入门”到摘取“皇冠明珠”

肝尾状叶肿瘤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被誉为“肝脏外科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肝脏外科手术的禁区,令许多外科医生望而却步,史光军教授团队以过硬的本领,勇闯禁区,实现了肝胆外科机器人手术领域的又一次超越。

达芬奇机器人作为当今世界外科领域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想要把它“开”起来给病人做手术并非易事。科室提前“组团式”赴国内顶尖机器人培训中心接受专业培训,全部顺利通过考核认证。

从首台的复杂半肝切除术到成功完成有着胰腺手术“珠峰”之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再到突破肝脏尾状叶血管瘤切除,团队仅用了3年时间;从0到100,团队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覆盖了几乎所有肝胆胰外科主流手术;从“入门”到完成青岛市首例ICG荧光成像辅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实现了从突破到引领,目前已累计完成180台达芬奇辅助下肝脏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从一开始的摸索到得心应手,离不开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会对每一台手术经验的总结和分享。”史光军教授表示。

专家档案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