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获悉,对于监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多家银行已完成逐一排查,正准备结果反馈材料。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纷纷试水直播营销贷款、信用卡等产品,业内人士认为,直播带货符合当下潮流,但需注意合规问题,银行业更应该倡导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健康的消费观。
多家银行透露,本次监管部门下发的调研通知,主要瞄准七个方向,涉及销售品类、业务流程、人员资质等多方面。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的反馈时间,多家银行已逐一排查完毕,正在准备相关纸质材料。
“调研通知下发后,我们积极展开排查,主要包括开展网络直播的主要平台(次数占比10%以上)名称;2021年以来通过官方账号开展网络直播销售的次数、累计参与人数、业务规模等;目前网络直播销售的主要业务种类及营销情况。目前来看主要涉及信用卡申请、个人贷款、理财产品等业务品种。”某国有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此外,风险管理、业务合规问题也是监管部门本次调研的重点。“我们正在对直播销售中的业务流程、客户资质审核等风险管理措施以及相关制度机制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并对直播人员的金融产品销售资格做进一步核实。”上述银行人士说。
据了解,此次调研内容还包括行业对直播销售渠道建设性意见的收集,例如,网络直播销售相比传统销售模式有哪些优势,业务开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以及对于加强网络直播销售管理有何建议等。
业内人士分析,本次调研将为加强互联网贷款业务营销管理打下基础,助推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的出台,行业或迎来新一轮治理。
早在2021年底,七部门曾联合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网络营销宣传内容应当与金融产品合同条款保持一致,包含产品名称、产品提供者和销售者名称等关键信息,不得有重大遗漏;网络营销宣传内容应当准确、通俗,倡导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健康的消费观等。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通过流量平台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符合当下潮流,也能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合规问题,不能片面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营销人员应当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并具备相关专业资质。
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所购买金融产品的真实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基本信息,如有疑问及时发问并留意条款。谨慎确认参与的直播间为真的机构直播间,避免上当受骗。在选择金融产品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理性、审慎进行决策。据《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