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净赎回后,“固收+”基金的规模终于止跌回升,在今年二季度迎来了净申购。
据最新的二季报数据统计,“固收+”基金在二季度获得了约562亿元的净申购,这也是“固收+”基金自2022年二季度开始连续四个季度遭遇净赎回后,首个季度迎来净申购,近两年备受争议的“固收+”基金终于出现了企稳迹象。
“固收+”基金规模止跌回升
在股市震荡、债市回暖的市场背景下,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的规模终于止跌回升。
据国海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场的“固收+”基金共有1814只,合计规模2.19万亿元,较2023年3月31日增加了2.63%。其中,新发产品方面,2023年二季度共发行43只“固收+”基金,对应季末规模在271.7亿元;存量产品方面,二季度存量的“固收+”基金的净申购规模为290.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固收+”基金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净赎回后,首次迎来了净申购。
一年前的2022年二季度,“固收+”基金因为普遍大幅回撤而曾遭遇净赎回超1500亿元,赎回比例8.56%,这是“固收+”基金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净赎回,此后连续三个季度,“固收+”基金的规模一直在持续缩水,直到今年二季度才出现拐点。
具体来看,虽然“固收+”基金在二季度迎来净申购,但内部结构化差异较大,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的规模明显增加,而偏债混合型基金和部分灵活配置基金的规模仍然继续下行,同时,从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来看,纯债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最快。
国海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靳毅认为,这些都反映出,在二季度股市震荡分化的行情下,投资者相对更偏好收益稳健的债基,对“固收+”基金的定位也是更偏向于获取稳健收益,追求弹性的投资者更可能直接转向股票型基金。
降低权益仓位拉长债券久期
那么,面对“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的二季度市场,“固收+”基金做了哪些应对?
在权益仓位上,由于二季度股市走向震荡分化,出于稳健配置的目标,“固收+”基金普遍选择减仓止盈,整体降低了权益仓位。
具体到行业上,相比一季度,头部“固收+”基金主要对阶段性回调的计算机板块进行了明显的减持,对因需求不足导致价格持续下行的食品饮料、煤炭等板块也进行了小幅减配;与此同时,建筑装饰、有色化工和机械设备的仓位则有所提升。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固收+”基金持有的利率债、金融债、信用债仓位分别为17%、24%、42%,其中利率债相比一季度末增加了2个百分点,信用债相比一季度末减少了2个百分点。
例如,陈俊华、于海颖共同管理的交银施罗德鸿光一年在二季报中表示,“考虑到年初以来债券收益率已经出现了明显下行,组合减持了部分静态收益较低品种,替换为流动性良好的中高等级信用品种和利率债品种,并适度提升了组合久期水平。”
下半年“固收+”基金如何配置
在经过二季度的降低权益仓位、拉长债券久期操作后,展望下半年,“固收+”基金又该如何配置?基金经理们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交银施罗德鸿光一年持有的基金经理陈俊华、于海颖分别从股、债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股票方面,两人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是因为复苏需要时间,但是方向是确定的,二是因为海外流动性最为紧张的时期已过去,海外宏观和流动性对于全球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影响,有望缓解,三是因为二季度汇率发生了快速调整,伴随经济复苏逐步明朗,预计汇率波动将会减少,相关高分红蓝筹亦会受益。因此,该基金将维持中枢股票仓位,择机优选个股提升仓位。
债券方面,两人认为,国内政策边际变化和经济修复节奏将成为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受基数效应影响,GDP同比读数将在二季度录得阶段性高点,市场更加关注经济环比动能,在积压订单释放和需求脉冲式上行后,基本面修复节奏有所放缓。考虑猪肉供给压力较大,将继续拖累食品价格,叠加工业品需求不足,PPI仍在底部震荡,国内通胀压力整体可控。
因此,在股票方面,该基金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股票持仓结构,重点关注安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修复相关板块;在固收方面,后续一是关注宽信用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二是关注货币政策以及资金面的情况,灵活调整久期和杠杆。
具体到普通投资者对“固收+”基金的投资方法上,国金证券分析师田露露建议,在赔率较高、胜率逐渐修复的结构性行情下,投资者可以以分散均衡的稳健定位“固收+”为主,控制波动,同时结合市场结构化行情演绎搭配持仓有一定偏配特征的产品,如在顺周期、电子、医药等方向有相对集中持仓的产品,积极把握行业贝塔增厚收益。据《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