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从“输血”到“造血”,青岛东西部协作双向富民

甘肃新农生态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西部协作示范项目。

青岛市驻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医生正在查房。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向西1700公里外的陇南和定西,一个位于秦巴山区,一个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原本彼此有些陌生,却在全国决胜全面小康的澎湃浪潮中,因东西协作这一美好约定,成就了青岛与这两地对口帮扶的深厚情缘。

8月中旬,青岛市党政代表团赴两地考察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在这次考察过程中,一批青岛企业与定西、陇南两市部分县区、部门、企业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双方累计共签署项目投资协议19个,涉及现代农业、智慧物流、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34亿多元。

青岛向西,陇定两市向东,这是一场时空上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那么,这个由双向合作而形成的“联合舰队”,将如何更好地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浩淼的未来?

向西1700公里

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由青岛市帮扶陇南,由此开启了青岛向西三千里的扶贫征程。

2021年3月,青岛接过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接力棒”,又增加了与定西的深度缘分。此后,青岛与定西、陇南的交流互动更为频繁,经贸往来更加顺畅,帮扶成果愈益丰硕。

两年以来,青岛已为定西、陇南安排财政资金援助项目1423个,组织1379名专业技术人才走进甘肃大山中进行“传、帮、带”,累计培训脱贫人口12186人次,帮助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8059人次,专业技术人才37853人次。

帮扶成果的背后,最核心的人才支持。“医院硬件设备挺好,但以前大部分只是用来检查,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关键的原因是没有经验。” 青岛市驻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医生李楠表示,通过医疗队组团式帮扶,为医院打造出了一支技术精湛且带不走的队伍,现在一些年轻医师已能独立开展下颌口腔种植等手术。

“为了适应当地语言,常常下乡和老百姓唠嗑。”青岛协作定西挂职干部、定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孔高原到定西才刚月余,便已克服了高原反应,很快进入角色。另一边,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援陇工作队通过验证集成和示范推广,引入新技术、新装备,目前已建立了三家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当地农业迭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动能。

“青岛小哥”吴衍利,在陇南新建啤酒厂并取名为“青陇兄弟”。他搞这项目不仅仅是为了做生意赚钱,更是把东西部协作当作使命,牵手陇南武都百姓共同实现小康梦。

目前,青岛与陇定两地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协作关系愈发亲密。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陇南市政府西侧有条主干道叫“青岛街”,陇南其它县也各有一条路分别以青岛市对口帮扶区(市)的名字命名。另一方面,陇南定西元素也陆续出现在青岛的街头巷尾,橄榄油、百合、花椒等特产已成为青岛市民眼中的“香饽饽”。

双向协作取代单项帮扶

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目前在陇定大地上,来自青岛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正源源不断地输入。一个又一个援建项目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招引企业落地生根,诸多发展难题得以顺利解决,改变了贫困乡村面貌,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程,也让很多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两年以来,青岛与陇定两市累计签约落地的产业合作项目达135个,实际到位资金近19亿元。累计共建产业园区21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25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近三千人。

梳理青岛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青岛在培育特色产业模式上下了一番苦功夫真功夫,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东西部协作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从无到有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战略性转变。“从没想过我会养兔子。”陇南武都养殖户孙金强坦言,陇南距离四川近,是养殖肉兔的风水宝地,但多年从未有肉兔产业,是青岛康大在陇南养殖基地的建设,打开了当地农户发家致富的新思路。目前孙金强每季度能销售1万余只肉兔,盈利25万元左右。作为甘肃最大的自动化肉兔养殖场,目前陇南康大肉兔养殖场存栏种兔10035只,存栏肉兔85000只,年出栏50多万只,年产值2500余万元。

科技赋能,逐步延长提升产业链条。陇南利和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对花椒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延伸了花椒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了陇南成县花椒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陇南利和萃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瑜表示,陇南利和萃取项目以产业为基础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开拓出了“企业+产地合作社+精深加工+新应用”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就业用工,农产品收购方式带农增收,目前累计收购甘肃花椒约5000余吨价值约5亿多元,覆盖种植面积约17万亩,带动了数万农户增收。同时在陇南利和萃取花椒全产业链项目的带动下,促进了当地花椒产业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把花椒基地建设作为培育多元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在西部9个乡镇栽植无刺花椒约60.5万株1.37万亩,花椒产业将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花椒树也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株“摇钱树”。

观察青岛路径,可以看出,为当地“种下”产业,是青岛助力支援和协作帮扶地发展的重中之重。青岛的打法是:为其精准找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将支援和协作帮扶地的丰富资源和青岛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导入和培植产业。如果说最初的扶贫是1.0版本,那么现在的协作就是2.0版本,不再是单项帮扶,而是双向协作。

迸发市场活力

青岛东西部协作成为样板,最核心的在于支援陇定两市的青岛企业、实施扶贫项目的当地企业都有着相当的生命力。实施东西部协作不仅要投入资本,还要有科技技术,以及市场潜力,只有这样参与的企业才能够在陇南陇中茁壮成长。

以甘肃新农生态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与行业知名热泵技术企业山东齐昊达成战略合作,采用“以市场换工厂”的产业合作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其实就是结合我们企业在西北市场的优势与山东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我们有了新技术,我们的市场更加广阔。”该企业负责人潘兆一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山东齐昊为甘肃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提供了先进生产技术与理念,甘肃新农依托技术和本土优势开拓西部市场,形成能源结构绿色化和装备制造高端化的鲁甘协作新成果。目前公司一款新产品还未上市,已经拿到了200万元的合作订单。

再者,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专门针对定西市的地形研发的履带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完全替代人工捡拾,缓解当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卡脖子”难题。经过田间应用试验,该款机型每天作业面积达20亩,每亩地节约成本400元-500元。产品还未上市就已经可以预期市场。

陇定两市是农业大市,因此在东西部协作过程中,青岛和陇定两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扶持发展了一批重点现代农业项目。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和陇南市武都区通力协作建成的青陇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总面积1.3万亩,其中核心区 近600亩,由陇南市武都区丰农富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并管理。目前西园区即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130亩已经建成,预计年底前全部建成投运后,将成为陇定两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项目。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