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资本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决战四季度,公募基金能打赢“翻身仗”吗?

2023年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公募基金“打一场翻身仗”的渴望,从未像当下这样热切。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国庆节后至10月底就有超过40只基金等待发行,再加上正在发行的58只基金,合计近百只新品将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角逐发行市场。

但另一方面,基金发行的冷清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季度。同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以认购起始日为口径,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总体发行份额为7404亿份,对比2020年的3.14万亿份、2021年的2.96万亿份和2022年1.47万亿份呈持续下降趋势;平均发行份额仅8.77亿份,近十年内仅2016年和2017年的9.10亿份和8.01亿份或可一比。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发行遇冷,其背后深层原因在于权益基金赚钱效应的缺失和存量产品的饱和。那么,行至2023年四季度,这些难题能否迎来转机?

业绩拖累基金发行

“即使是2022年,基金发行量也比现在多了一倍。”一位基金市场销售人士告诉记者。

“以前我背上一个包出差,非常确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能实现多少增量。现在我每次出差先要想着怎么安抚客户,对量的增长已经不敢有什么期待。”该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发行市场的“寒意”,首先与基金业绩息息相关。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报分别为-7.61%和-9.41%,近1年、近2年和近3年的平均回报均为负数。换而言之,投资者已经连续亏损了3年,过往几年中大部分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几乎已经消耗殆尽。

“业绩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因素。”沪上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公募行业“看天吃饭”的增长模式依然如故,一旦“天气不好”,势必对规模增长造成拖累。此外,过往三年大量同质化产品的集中问世,也使得新产品缺乏“新鲜感”,较难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28日,公募基金的数量已经从2013年的1727只增长了近7倍,达11181只,相比2020年末的7422只也有了超过50%的增长,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占比在6成左右。

四季度行情酝酿转机

无论是业绩还是发行,公募基金都渴望打赢一场翻身仗。那么,四季度行情能否出现转折?

对此,民生加银基金成长投资部总监孙伟表示,经济温和复苏将使得整体市场有机会,但是空间不大。

“在当下背景下更多以结构性的机会为主,比较大的机会需要有大的产业变革或者技术创新。”孙伟解读道,具体而言,他首先看好科技创新类企业,也包括AI、自动驾驶、机器人革命等等,接下来可能关注军工、医药和半导体,以均衡的组合配置来获取收益。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陶灿表示,近两年,景气投资的有效性出现下滑,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动量、反转等交易型因子显著跑赢。以绩优股中的代表为例,其盈利增速保持在相对高位,但估值已调整至相对低位。陶灿认为,当估值压缩到极致,等待经济企稳后,景气投资重新有效,未来业绩具备高增长潜力的板块往往更容易获得估值修复弹性。

博时基金认为,A股的高性价比是目前反弹的基础,不过反弹持续性仍依赖于政策效果的验证。结构方面,建议攻守兼备,“顺周期+成长”两端配置。一方面关注顺周期与高股息的交集,具备上行概率同时可加强组合防守能力,另一方面增配科技成长以进一步增强组合的进攻性。

与投资者“站在一起”

在基金业绩拖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真正与投资者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头部基金公司正在行动。

公开信息显示,广受市场关注的20只创新浮动费率基金节前节后正在陆续发行中。9月21日,富国基金公告显示,旗下富国远见精选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将于9月28日至11月3日公开发售,打响了该批创新浮动费率基金发行的第一枪。

9月15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旗下交银施罗德瑞元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将于10月12日起至10月25日发售。另据记者了解,多家已获批产品的公司包括华夏、兴证全球等已经开始积极准备,节后将陆续公布产品发行档期。

据了解,这些产品大概率会由长期业绩稳健、管理规模适中的“实力派”基金经理来担纲,确保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凸显长期理念。

除了已经公布的交银施罗德杨金金和富国基金蒲世林以外,据基金渠道人士透露,华夏基金旗下浮动费率基金——华夏信兴回报将由实力基金经理王君正管理。在加盟华夏基金之前,王君正曾任职于工银瑞信基金,自2015年3月开始管理工银美丽城镇,管理期间任职回报达146.3%,其中超额收益达143个百分点,任职期间年化收益为12.76%。

另据相关人士透露,兴证全球旗下浮动费率基金将由实力老将何以广管理。作为长城基金曾经的“权益担当”,何以广管理时间较长的长城中小盘成长、长城安心回报和长城智能产业混合分别获得73.87%、60.68%和111.93%的任职回报。

“怎样才能一方面优化布局、一方面实现与投资者风险共担,是公募基金行业从现在往后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沪上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据《上海证券报》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