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到2025年,5G轻量化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
在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方面,到2025年,5G轻量化标准持续演进;形成一系列5G轻量化高质量产品,打造完整产业体系。
在应用规模方面,5G轻量化应用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轻量化规模覆盖,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
中国5G商用已有四年,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份,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284.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5.3%,县级以上行政区覆盖率达100%,实现“县县通5G”。
但从应用上讲,5G在物联网领域的潜力尚未完全被挖掘出来。这主要是因为,物联网应用场景极其复杂多样,不同的场景,对网速等网络的指标要求并不一样,有些商用场景并不需要那么极致的性能,全部采用5G网络将提高终端使用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采用5G专网的意愿。
物联网时代,如何为5G做“减法”,在推动5G进一步普及、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什么是5G轻量化?简言之,就是给5G做“减法”,通过减少终端支持带宽、接收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从而降低5G公网终端的复杂程度,最终达到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功耗的目的。
当前5G还面临着网络覆盖有限、功耗大和成本高等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5G轻量化技术应运而生。它是5G实现人、机、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知》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5G轻量化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
在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方面,到2025年,5G轻量化标准持续演进;形成一系列5G轻量化高质量产品,打造完整产业体系;推动5G轻量化芯片、模组、终端等产业关键环节成本持续下降,终端产品超过100款。
在应用规模方面,5G轻量化应用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轻量化规模覆盖,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在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规模持续提升。
《通知》提出,到2025年将遴选一批5G轻量化应用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打造5个以上实现百万连接的应用领域。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通知》从标准制定、产业体系构建以及创新应用等7个方向定下主要任务,针对性推动5G轻量化的稳步发展。
在保障措施方面,工信部也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支持5G轻量化网络建设、产业培育、应用创新、安全保障和生态构建,结合各地产业特点推进技术与优势行业融合发展,加大对相关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市场氛围。
2027年“轻量化”将开始规模应用
Counterpoint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5G轻量化模组将问世,到2027年轻量化开始规模化应用。
该机构分析师陈晶进一步指出,短期看,轻量化应用聚焦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和穿戴设备三大场景,同时,轻量化的测试验证也朝着智能网联汽车、电力配电用电等其他场景寻求突破,然而传统5G芯片成本高企,轻量化芯片和模组的推出有利于加速以上5G应用规模落地。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运营商、设备商、模组厂商及芯片厂商是当前布局轻量化的产业代表,各方目前在终端测试、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方面持续进展,有望于今年开始迈入商用,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中移物联已推出了轻量化模组——MR880A系列产品,同时,已与主流网络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紧密协作,主导开展面向商用的5G轻量化端到端测试验证,并已完成5家主设备厂商5G轻量化组网试验,正在进一步开展终端芯片和模组的技术试验。
中国电信已对接轻量化行业终端超过50款,验证了超20个行业应用场景。中国联通围绕轻量化技术研究、测试验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测试认证方面,中国联通在业内建立了“仪表+模拟网+实网+场景试验场”四位一体的测试认证体系。
设备商方面,中兴通讯已与IMT-2020 5G推进组及中国四大运营商完成国内5G全频段轻量化功能及性能测试验证,并与多家主流芯片厂商完成端到端对接测试,具备商用条件。
模组及芯片方面,紫光展锐表示,将尽快推出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轻量化芯片平台,携手运营商、设备商、模组商、终端厂商形成RedCap“产业编队”,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应用试点工作,实现轻量化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动轻量化商用落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