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发布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

2025年智慧社区覆盖率超90%

到2025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均达到100%●设区市居民小区基本建立分类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以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昨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到2025年,山东将推动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开展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把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好。

山东城市更新行动分为十大工程

《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为,充分吸收贯彻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政策文件,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做法,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城市更新行动细化分解为十大工程。

老旧片区综合改造工程。科学划分老旧片区改造地块范围和实施时序,整体设计、一体打造,干一片、成一片。分批开展30个左右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建设。

老旧住区宜居改造工程。推动老旧小区“一区一策”制定改造方案,更新提升配套设施,补齐社区功能短板,开展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到2025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

老旧厂区(建筑)转型提升工程。促进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提质增效,开展低效用地盘活整治。加强对工业遗存以及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生产工艺等工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完善养老机构、普惠托育、社区卫生、公共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均达到100%。

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完善城市骨架路网,建设综合管廊,发展集约化停车设施。加快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居民小区基本建立分类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以上。

公共空间营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提升建筑单体设计水平。强化城市生态基底保护,推动公园城市和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省城市绿道达到1万公里。

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到2025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程。统筹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各类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绿色低碳建造方式。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消耗比例达到1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城市安全韧性增强工程。推进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高建设工程的本质消防安全水平。推进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易涝点整治和排涝工程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智慧化改造提升工程。推进通信网络、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完善数字化惠民服务体系。2025年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大力支持突出地方工业历史传承

目前,山东省共登记在册工业文化遗存214处,主要分布在沿海最早开埠的青岛、烟台、潍坊等市,以及胶济铁路、京沪铁路沿线的淄博、济南、德州、枣庄、济宁等市。从行业分布看,以采掘业、铁路运输业和酿造、纺织、化工为主,部分为装备制造业。以工业遗存为主要载体的工业遗产,成为镌刻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认定五批共194项国家工业遗产,其中山东省有14项,位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山东省工信系统大力支持各地突出地方工业历史传承,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对工业遗产妥善加以保护利用。一是厂房和设备、设施的接续利用,如山东耐材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建于100多年前的大型厂房依然从事正常生产。二是建成主题博物馆或开辟历史展览区,如胶济铁路博物馆、青岛邮电博物馆、胜利油田“功勋井”等。三是发展工业旅游和体验休闲区,建成招远金翅岭金矿、坊子炭矿遗址、荣成神雕山采石坑遗址等一批主题特色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四是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如由济南皮鞋厂改建的“西工坊创意文化产业园”、由青岛国棉五厂改建的“青岛纺织谷”、由淄博瓷厂改建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等地。五是对处于闲置状态的工业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并利用总体规划,确立开发利用项目。如因为工厂搬迁或停工,已整体废弃的章丘明水粘土矿、肥城7450工厂等地。

下一步,山东省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整体性保护,挖掘工业遗产丰富文化内涵。以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为行动指南,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组织开展工业文化资源调查研究,进行规范认定管理,分级分类实施保护利用,更好地挖掘其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审美、产业特征等时代价值。

二是创意性展示,彰显工业遗产独特文化个性。突出各地的工业遗存类型特色,构建分行业、分区域的工业博物馆体系,全方位展示山东省工业发展历程,大力弘扬工业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工业文化研学活动,争创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教育、“大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产业化增值,推进工业遗产释放经济价值。依托工业遗存和老旧厂房空间资源,积极承载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规模体量大、开发价值高、辐射带动强的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创建工业文旅综合体和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实施“千年匠心、百年品牌”推广工程,建设产业沉浸式体验馆,开展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文化节、工业遗产旅游节等活动。

四是系统性发展,强化城市工业遗产情感寄托。综合低碳生态利用、宜人社区塑造、整体风貌维护,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依托工业遗产建设主题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城市文化公园等,形成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城市人文景观和公共开放空间。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