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牢牢把握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要求,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利用并购重组工具做优做强,并购重组交易日趋理性,产业逻辑特征日渐明显,主渠道作用日益彰显,已成为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借助并购重组工具,深市国企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促进价值实现和价值发现;民企聚焦主业发展,深耕产业链,持续完善重点领域战略布局。
产业链整合成主流
交易估值更趋合理
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含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合计317单,合计交易金额约7600亿元;实施重大资产重组209单,合计交易金额约8405亿元。其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的方案有21单,有影响力的并购重组方案频现,示范性效果愈加突出。
从披露方案来看,同期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扩张整合的交易186单,目的为剥离资产聚焦主业的产业精简整合交易54单,合计占比超过75%。盲目跨界情况得到较大程度的修正,上市公司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利用产业并购进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壳价值”被压缩,市场化并购整合能力得到充分淬炼,特别是在交易估值方面,2020年至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深市重组标的平均评估增值率分别为262.63%、231.00%、156.76%、162.16%,交易估值逐步回落,交易行为进一步回归理性,优胜劣汰效果更为显著。
国企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
促进价值实现和价值发现
近年来,深市国企重组规模较大,民企重组活跃度较高。其中,国企披露并购重组交易数量占比约四成,交易金额占比约七成;民企披露并购重组数量占比约六成,交易金额占比三成左右。
深市国企践行深化改革,促进价值实现和价值发现。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速背景下,央企集团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践行国企深化改革的典范探索案例不断涌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至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国企实施完成并购重组单数分别为20单、23单、16单、15单,交易金额(含配套募集资金)分别为2234.58亿元、1827.23亿元、1199.33亿元、1276.72亿元。其中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及延伸的单数占比分别为65%、43.48%、62.5%、60%,金额占比分别为85.43%、79.46%、31.16%、41.84%,反映了深市国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高产业链一体化水平。
随着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推进,央企集团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探索国有资本运营新模式,构建集团总部“管资本”、专业化平台公司“管资产”的格局,将同类资产整合至同一平台,实现管理一体化。
如天山股份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不含配套募集资金)达981.42亿元,为深市历史第二大并购交易方案,完成了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水泥资产整合,成为A股资产和产能规模最大的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助力“碳中和”背景下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充分灵活运用并购重组工具加速资产整合,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2022年,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吸收合并ST平能,实现国家能投集团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市及龙源电力回归A股,进一步完善了深市新能源产业格局,助力加快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民营龙头竞逐补链强链
完善重点领域战略布局
借助并购重组工具,深市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完善重点领域战略布局。
深市民企在并购重组市场较为活跃,2020年至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民企实施完成并购重组单数分别为50单、28单、24单、15单,交易金额(含配套募集资金)分别为1004.29亿元、388.83亿元、419.17亿元、71.49亿元。
深市民营上市公司,特别是民营龙头充分利用重大资产重组深耕产业链,强链、补链型整合并购日渐增多。如美的集团并购科陆电子,通过发挥科陆电子在能源管理与储能业务方面的优势,实现工业、民用能源管理全覆盖,形成从电网调度、储能到用电的完整产业链。
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以来,注册生效的重组项目超70%为民营企业,收购资产集中于制造业,广泛覆盖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行业,通过并购重组加大对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重点投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例如,润泽科技主业原为食品包装,开创业板重组上市之先河,转型为国内领先的超大规模第三方IDC运营商,并购交易规模达142.68亿元,交易完成后公司业绩大幅提升,2022年实现净利润11.98亿元。又如民营炼化龙头东方盛虹,通过并购战略转型新能源材料领域,在EVA光伏料产品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改进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攻克光伏产业“卡脖子”技术。据《证券日报》
相关新闻
深市多家先进制造企业
前三季度业绩持续增长
2023年三季报披露渐入高潮。截至记者发稿,创业板已有近500家公司披露三季度报告或业绩预告,其中150余家为先进制造领域上市公司。面对今年以来的复杂市场环境考验,以先导智能、中伟股份为代表的多家深市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保持较高水平产品与技术同时,也展现出强劲的持续盈利能力。
具体来看,创业板公司先导智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1.86亿元,同比增长31.86%;实现归母净利润23.24亿元,同比增长39.54%;实现扣非净利润22.83亿元,同比增长40.93%。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8.03%,同比提升2.3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7.58%,同比提升0.93个百分点。另外,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约为9.55%,保持在较高水平,产品和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面对今年以来新能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行业的市场调整,另一家行业龙头的中伟股份积极应对,升级战略,确定“技术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四化”战略,持续实现稳步增长。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终端需求向好,产业链供需有效增强。
业绩展望中,先导智能方面称,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7.5%,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29.8%。随着下游电池厂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的逐步恢复,公司交付验收持续改善。作为行业龙头,公司产品技术实力领先,后续有望通过深化海外客户拓展及非标平台型企业打造,为业绩持续增长注入动能。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