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户外活动全民化徒步骑行露营成顶流

2023年,户外活动已逐步走向生活化、全民化。近日,小红书联合《户外探险outdoor》《徒步中国》发布的《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户外用户日活环比增长超100%,徒步、骑行、露营、钓鱼、潜水冲浪、滑雪等户外活动,成为更多人的新生活方式。

交通工具变潮流风向标

在自行车诞生的200年间,人们骑车都是为了更快抵达远一些的地方。而今,自行车已经由交通工具变成潮流风向标。骑行有多火呢?

报告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骑行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增速近400%,笔记量超180万篇,称得上是户外热门运动TOP1。小红书上,“骑行”话题有近13亿次阅读量,19岁至30岁骑行人群比例超65%。

菅根史郎是一家生活方式美学品牌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资深骑行爱好者,他称骑行可以让人了解到世界是连续的,“无论开车、坐地铁还是坐火车,你会感觉出发地和目的地像是两个断开的点,但骑车的时候,却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这一路上每时每刻连续的风景。”

能够让人感受连续性的还有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徒步。

在徒步过程中,所到之处的记忆和感受也成为徒步的魅力所在,从而吸引更多徒步者出发在路上。2023年1月至10月,徒步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速近300%,笔记量超150万篇,“户外徒步”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5亿次。

与此同时,露营、钓鱼、潜水冲浪、滑雪的相关内容增速也达到了100%至150%,与骑行、徒步一起位列六大户外热门领域。

硬核户外探险门槛降低

户外如此火热,到底是什么样的群体在玩呢?

2019年,朱炜强以户外博主的身份开通了社交平台账号,主要做户外知识科普。在和网友互动的过程中,他发现,近几年,更多人涌入户外。暂时离开年龄、性别、职业这些社会标签,人们期待着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广阔空间,至少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人生是旷野”。

“就连我玩的这种硬核的户外探险,这两年其实也在降门槛。玩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交平台上刷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朱炜强说。

成都天府滑板大队主理人楚然也有类似的感受。楚然介绍,一年多前,俱乐部里来了个不太一样的新队员——年近七十的梁钰祥,人称梁伯。如今,不少滑友都成为梁伯的“粉丝”。

梁伯开始玩滑板,是因为小孙女。一天,小孙女在跟一群小朋友玩滑板,梁伯好奇地站上去试了试,“感觉还可以”,从此,一老一小成了“滑友”。楚然一路见证了梁伯在陆冲领域的“成长”。他记得最初见到梁伯时,梁伯还在各种基础错误中徘徊。但失败后不断重新爬起来,梁伯最终成为“滑手中少有的奇迹”。现在,他作为俱乐部里最为年长的滑手,在城市的场地里闪转飞跃。似乎年龄越是增长,人生越是开阔。“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就选择认真的老去!”梁伯这样写道。

对于像露营博主铁南崽这样的“社恐”来说,户外给了自己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也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将自己还给自己。

聚会活动移至室外

实际上,户外不只是北上广、新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是三、四线城市的现象生活。数据显示,户外人群中新一线城市占比最高,达到23%;一线城市占比14%;二、三线城市分别为19%、17%;而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已经持平;五线城市也占到8%。

报告还指出,年轻人是户外大军中的主力军,但是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参与人数也很可观,户外日活中19岁至30岁的人群占比近50%;31岁至40岁的人群占到20%;40岁以上的父母以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比相当。

无论从地域分布上,还是年龄大小上,不难发现,户外是没有边界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户外人。

小红书户外行业负责人新岛认为,户外是对室内一些活动场景的取代,把以前家庭、朋友聚会的KTV、密室、棋牌室等场景挪到了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社会背景催生了户外兴起,但越来越多不同城市、不同年龄的人之所以能成为户外一族,还要归因于户外门槛的降低。

首先,产业基础建设的繁荣让户外有了更多可能。公园绿地、运动场馆、工业园区等能开放给大家体验的场合越来越多。比如露营营地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即使没有装备,也可以拎包入住。其次,户外品牌日渐丰富,针对“小白”开发很多入门款设备,较低的成本就能体验各项运动,且无需高专业类技能。

对于低线城市群体而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也让他们参与户外更为便易,比如徒步、钓鱼,可能家门口就能实现。

“户外+”让生活无边界

户外运动热潮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报告显示,户外用户单品类消费年均2000元至5000元,预计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在户外生活热潮下,最先受益的莫过于专注户外装备、户外服饰的运动品牌。patagonia、Salomon等品牌成为一种“时尚”,身罩光环。凯乐石、大热荒野、自由之魂等国产品牌也走向舞台中央。

除了基础的户外产业,户外可以与生活、研学、宠物、科技、疗愈、精酿、亲子游等内容融为一体。

随着“抱树”“白噪音”等在自然中追求情绪疗愈的玩法走红,不少户外品牌、俱乐部、营地、酒店都加入了野外冥想、瑜伽、颂钵等疗愈放松类项目,甚至瞄准这一赛道做垂直品牌创业。例如某品牌酒店沿着雪山、森林、牧场、丛林、湖泊的自然肌理,在川藏线上打造出户外旅游“茶马古道”。在探索户外的世界中,自然哲学、人文地理、生活方式、精神美学的结合,更立体地为人与自然提供友好互动的环境与氛围。

乘户外之风崛起的科技品牌,为“户外+”增添了更多势能,一些国产户外电源品牌已晋为估值不菲的“独角兽”。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户外+”的生态出现,比如户外疗愈、户外研学等。据《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