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以文化人”解锁思政育人的文化密码

□青岛市崂山区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 李仁诚

(一)“中华文化”与“以文化人”

何谓“文化”?“文化”二字最早见诸《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古代,“文化”本指“文治教化”。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成果。因此,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要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对人类自身的教化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从未断流,延绵至今,其历史底蕴、文化魅力堪称千古绝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中,暗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扎得更深更牢。

(二)思政育人

思政育人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养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思政育人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主要是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态度,践行正确的人生,实现人格的健全和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和不断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四书五经”“四库全书”等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今天依旧焕发新时代的光彩,读经典、悟原理、感人生是思政育人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思政教育方面,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是育人的主阵地,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育人的关键所在。

二、思政育人的文化密码

(一)讲堂明道,理论浸润是思政育人的核心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里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要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弘扬革命文化,两者是无法割裂、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探寻思政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打通思政育人的“任督二脉”,就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革命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中华民族的根本,就是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在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元素,融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是具有先进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从文化中感悟党带领我们走过的百年峥嵘岁月,明白我们为什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什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信自立走好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道路。思政育人要抓好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以文化理论浸润情怀,实现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所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丰厚资源;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二者的相融相通,既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种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进而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时代导航,勇立潮头是思政育人的时代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为文化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与此同时,也为思政育人擘画了美好蓝图和行动指南。思政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观点是最贴近时代潮流的,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文化受其形成时代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难免会存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东西。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华文化随着时代进步潮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互不相同,构成世界文化的“百花园”;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发光点,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我国自古就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传承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采用拿来主义,辩证取舍、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中华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实现更新完善,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更加绽放光彩。面向未来。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文化供应更加丰富多样,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需要发挥文化交流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面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加深远。

思政育人要走在其他方面育人的前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以文化人”的大趋势和时代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思政育人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勇立时代潮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培育一批批能吃苦、肯奋斗、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文化熏染,守正创新是思政育人的关键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育人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思政课堂上,而应该立足思政课堂,不断向其他实践领域延展。既要具备“显性”硬文化,打造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要注重“隐性”软文化,例如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种公共宣传栏、展示牌等是打开思政育人的钥匙,榜样的事迹口口相传、主流宣讲、演讲比赛等也应该成为思政育人的流动密码,不断学习新思想,充实头脑,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是,切莫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警惕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侵蚀,提高辨识能力,敢于同腐朽文化作斗争。思政育人的关键密码不在于掌握多少理论知识,熟读多少经典文献,而在于熏陶,在于言传身教,在于言行一致,在于知行合一。唯有如此才可以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思政育人在营造文化熏陶的社会大环境方面,应当做到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支撑。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是开创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必经之路,思政教育要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认识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思政教育需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更好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四)信念引领,勇毅前行是思政育人的终极密码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站稳脚跟;理论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其根本是我们的文化是凝结了几千年来无数先辈和有志之士的思想结晶。我们有着深蕴的历史,我们脚下的华夏大地上,曾伫立着许多人,发生过许多事。他们是我们的历史,我们是他们的未来。我们的先人是炎黄二帝,是孔孟,是老庄,是儒墨道法,是兵农杂医。数千年来,王朝更迭,这片土地上有金戈铁马,有相夫教子,有塞外牧歌,有小桥流水。有人在庙堂之上忧国忧民,有人处江湖之远行侠仗义,有人颠沛流离饱经风霜不忘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人困于敌国卧薪尝胆成就“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形成了无数的文化典籍,从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从程朱理学到明清小说,太史公的身影在史记中浮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魄仍旧振聋发聩。中华民族的启蒙是《三字经》,是《弟子规》,自小诵读“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一批批青年才俊在思政育人的影响下,奔赴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站稳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勇挑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用青春的热情点燃了莘莘学子的中国梦;有扎根边区建设的青年战士,不惧风雨,勇担国防安全的重任,日复一日守卫祖国边疆,护佑全国人民的平安;有冲锋新冠疫区的青年医护人员,与病毒共舞,肩负国有需必有我的重任,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最大限度的抢救更多的生命;也有坚守祖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无畏狂浪,在城市、农村、学校、医院等各个地区守护,用真情实意为每一个需要的人服务等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思政育人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谱写了大美中华的恢弘赞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着诸多先人勇于突破常规、改革创新的事迹。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思政育人就是要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应变求变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以永不停滞、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五)以史为鉴,爱国情怀是思政育人的根本密码

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以文为鉴可以展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脉络,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只有以文化为基点,筑牢国家发展的文化基点,一个民族才可以更加兴旺,一个国家才可以更加繁荣。传统文化印有时代的烙印,历经沧桑岁月难免会有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甚至会阻碍时代发展进步的文化,故而,思政育人中要立足我国当下发展的基本国情,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紧贴时代发展的前沿,汲取传统文化中适宜思政育人的精华,深入解读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以思政课堂为载体,引导当代青年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养分,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涵养精神气,以斗志昂扬的精气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厚植爱国情怀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孕育滋养了中华儿女厚重隽永的爱国情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思政育人应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爱国故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光辉历史的缩影,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在社会大发展、思想大碰撞的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的历史时期里,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对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仅仅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解锁思政育人的文化密码,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思政育人就是要在青少年的认识“拔节育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