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对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布局的当下,“产能过剩”和“价格战”成为行业发展需要直面的节点性困难。
目前,布局新型储能成为多地加快推进的产业方向,仅9月份就有21个省市发布50余条储能相关政策,涉及储能补贴、新型储能项目、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化、新能源配储等多个方向。
在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具有绝对优势。今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原料碳酸锂价格下降明显,对行业影响较大。因此,在目前企业技术路径相对类似情况下,行业快速扩张期面临着企业“拼价格”的短期节点。
电池材料成本是储能电池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其中,正极材料的成本最高,磷酸铁锂是关键材料。
今年以来,磷酸铁锂产能迅速扩张,现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去年3月,磷酸铁锂现货价格达到15万元/吨并持续高位运行,今年以来,磷酸铁锂现货价格出现超50%的下跌,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10月16日,国内磷酸铁锂现货价报6.84万元/吨。
从原材料端看,碳酸锂价格“跳水”也十分明显。根据上海钢联最新数据,今年9月22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8.25万元/吨,今年再次低于20万元/吨的价格。而在去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曾达到近60万元/吨的高点。
“国内最早驱动产业链原材料上涨的是电动车动力电池的产能释放,逐渐传导到上游,但今年价格开始逐渐回归。不过价格传导效应有一个滞后期,此前一些企业为了储备原材料,在价格高位时增加原料库存,但目前终端市场价格根据现有原料价格下降,企业增加了生产成本,市场利润降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表示。
从现在的电池原材料价格计算,目前储能电芯成本较去年价格高位下降超50%,产能也大规模释放。上游的原材料价格变动直接传导到下游产业链,正在往规模化扩张阶段发展的新型储能产业受到明显影响。
新型储能,即除传统的抽水蓄能之外的其他储能方式,类似超大号的“充电宝”,在风光等新能源大发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及时充电,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小或者用电高峰时快速放电,能有效平衡发电和用电“时间差”。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此前新型储能价格涨得太高,投入过大,导致节点性的过剩,但新型储能前景很好,目前的产业发展规模仍然微不足道,要理清短期困难和长期形势。
“各地加快新型储能布局、最终形成产能是储能产业发展过程的必经之路,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还需要降低成本、突破技术、优化商业模式,目前成本还是太高,对新能源企业尤其是车企来说仍然有成本压力。”林伯强说。
一些现实的困难是,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产能全部在国内消化很难长期持续。同时,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主要依赖于澳大利亚、南美的锂矿资源,锂矿原料价格波动会对国内产业链带来利润空间的挤压。
作为大宗商品,储能原料价格波动不可避免,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问题,从产能过剩到消化产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不过,在林伯强看来,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新能源材料的价格周期会相对短一些,“因为行业扩张比较快,上游原材料消化也会比较快。”
新型储能布局加快
回顾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清晰的政策支持思路。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的目标。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公布,强调到2025年新型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
从地方政府发布政策来看,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多省份密集发布储能相关政策,对配储、补贴、建设规范、商业运行等方面持续优化调整。
根据中国能源网统计数据,今年8月,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甘肃等21个省份共发布546个储能相关备案项目,累计超过16.423吉瓦/47.993吉瓦时,建设项目主体组成大多为“大国企+龙头上市公司+当地企业”的结构。
广东提出打造新型储能万亿产业,密集出台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发展目标、产业布局、技术和产品重点等。
根据广东省备案系统统计,今年7月,广东省共发布117个储能相关备案项目,位居全国第一,累计规模4641兆瓦/兆瓦时,应用场景主要为用户侧储能、独立储能、储能电池等。
浙江储能项目增长量也十分可观。今年6-8月,浙江全省共备案项目超过300个,总装机功率302.3兆瓦,装机容量844.7兆瓦时。
今年9月,浙江省经信厅发布《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储能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达到100吉瓦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在韦福雷看来,广东和浙江等省份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具有产业链优势,传统生产电池的产业链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尤其广东的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完整。
例如,在深圳,生产动力电池的原料和组装企业非常多,生产储能和动力电池的基础可互通,配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深圳发展储能产业的基础非常稳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型储能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其中,风电新增装机3348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在韦福雷看来,国内新型储能可用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补充,现在很多地方的新能源基地项目在招投标时都对储能有要求。
韦福雷认为,未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要注意两个方向:掌握资源和技术创新。“我们需要从原料端加强资源储备,也要加强国内原材料的勘探开发利用,同时,随着早期电动车的电池逐渐步入淘汰阶段,储能梯次利用也很重要。”韦福雷表示。供稿:《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