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想发布27英寸4K裸眼3D显示器ThinkVision 27 3D。联想集团显示业务产品规划总监张鹏表示,这款显示器作为全球首款裸眼3D显示器,标志着视觉技术的重大突破,预示着多维混合办公和教育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今年以来,京东方、中兴通讯等头部企业相继发布新品,加码裸眼3D显示赛道,裸眼3D技术应用也逐渐从大屏走向小屏。业内人士表示,裸眼3D技术在小屏上的应用将渗透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打开显示屏产业广阔的成长空间。
据了解,ThinkVision 27 3D具备了四大创新优势。其一,可切换柱状透镜技术实现了2D和3D兼容及自由切换;其二,实时眼动追踪技术实现了无缝、更自然的3D效果;其三,内置“3D引擎”,不必调用PC算力,释放了更强大的生产力;其四,打造的3D Explorer平台支持丰富的专业设计及播放软件生态,实现了即插即用。
有业内人士评价,ThinkVision裸眼3D显示器的推出,将为教育培训、远程协同、娱乐和内容创作设计等行业带来更大的效率提升。
联想集团显示业务高级产品经理孙宁表示,ThinkVision 27 3D的裸眼3D技术使用户无需任何附加设备就能享受到逼真的3D效果。此外,这款显示器还整合了多维混合生产力工具,提供了2D/3D混合体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是一款显示器,更是一个创新的生产力工具。”孙宁称。
张鹏表示,从2D到3D显示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是用户的本能需求使然。真实世界是三维世界,人通过肉眼就能看到其中的明暗、光影、立体的景深,2D视频和图片对世界的呈现是失真的,3D显示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
“PC互联网时代,图形显示技术实现了从命令行界面到图形用户界面的革命性转变,成像更直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触控显示技术,实现了从图形用户界面到自然用户界面的革命性转变;3D时代的显示技术将从‘看得清’向‘看得真’转变,引领下一波设备创新和增长浪潮。”张鹏表示。
张鹏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ThinkVision逐渐引入了先进的显示技术,如高分辨率屏幕、广色域技术和护眼功能,以提供更出色的视觉体验。”
裸眼3D从大屏走向小屏
今年以来,显示行业诸多头部企业相继发布了裸眼3D终端产品,推动裸眼3D从大屏走向小屏,触达更多用户。
6月底,京东方发布了代表3D前沿技术实力的110英寸8K裸眼3D显示产品,仅凭裸眼就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出屏显示效果,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尺寸最大的8K超高分辨率裸眼3D显示屏幕。搭配使用背光分区设计,亮度可达550尼特,刷新率高达120Hz,让显示效果更逼真、更流畅。同时,该产品采用多视点透镜阵列技术,突破了业内裸眼3D观看位置受限的难题,满足多人在不同角度的观看需要,入屏或出屏距离可达1.5米,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屏幕视觉震撼体验。
中兴通讯今年发布了首款AI裸眼3D平板电脑nubia Pad 3D。nubia Pad 3D搭载“骁龙888+UFS3.1+LPDDR5”的旗舰组合,辅以12.4英寸2.5K自适应调光IPS LCD显示屏,支持2560×1600分辨率、120Hz智能高刷新率、四角对称式杜比环绕四扬声器。
“裸眼3D并非新概念,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当前市场上裸眼3D产品以大屏为主,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会展、广告、影视等对大屏需求更高的商用领域,大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际上,小屏裸眼3D显示的需求群体会更多,这一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孙宁告诉记者。
应用更加广泛
早在2010年,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引领了佩戴3D眼镜观看电影的热潮。如今,裸眼3D技术正在将3D视觉体验从影院拓展到教育、设计等更多应用领域,拓展出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开幕式中的裸眼3D拱宸桥、钱塘江浪潮、荷叶露珠、孔明灯等画面,闭幕式上的数字人火炬手为观众带来视觉文化的饕餮盛宴,背后是裸眼3D技术的成熟应用。
孙宁表示,随着小屏时代的到来,裸眼3D显示器将在教育和培训、内容设计和创作、远程协同/会议以及娱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3D教育内容的引入,可以带来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的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学习和理解。
“工程设计与研发过程非常需要3D技术支持。”上海几何原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叶霖表示,裸眼3D显示器在专业领域具有应用潜力,比起佩戴VR设备,裸眼3D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将裸眼3D显示器引入工程设计领域,会大大提升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中国裸眼3D显示器出货量将达到4000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出货量和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8%和28.6%。
在张鹏看来,中国裸眼3D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目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联想等头部企业的作用就是推进裸眼3D显示行业实现从0到1的跨越,让更多处在实验室、无法量化成产品的技术,走入更广阔的行业应用场景并走到用户身边。
综合《中国证券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