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风靡科技圈、资本圈的人形机器人,突然同时在政策产业两端发力。那个不期而至的“量产时点”,似乎比很多行业参与者的想象还要更早。
近日,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傅里叶智能对外透露,公司自9月启动的量产人形机器人GR-1预售以来,已经对部分订单进行了交付。
此外,该公司还发布了“人形机器人GR-1量产如期而至”视频,正式宣布公司GR-1“量产时点”的到来。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傅里叶智能可能是首个完全喊出“量产”“预售”“交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虽然在产品功能与规格上,GR-1功能在其他同行产品发布之前尚难评估,但其进展之迅捷,已经开始挑动着同为从业者的神经。
“产业界及资本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国泰君安证券近日在研报中表示。
量产之声此起彼伏
从概念诞生到落地,人形机器人似乎比许多“黑科技”都要快。
2022年10月1日,搭载着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系统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特斯拉“AI Day”,一时间技惊四座。
2023年11月,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被曝正在进行行走测试,并将在明年开始在特斯拉工厂内进行实用性测试,但其具体“量产时点”迟迟未从官方口中得到证实。
Optimus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中关注的焦点,但行业却不是特斯拉一家的“独角戏”。
在海外,亚马逊宣布已经在位于萨姆纳的BFI1运营中心测试Digit双足机器人,并计划让其与人类员工、75万个ARM移动机器人一起协同工作。
而他们所测试的机器人并非自研,其来自Agility Robotics——在今年9月,Agility Robotics成为了全球首个明确向外宣布年产1万个高科技机器人的企业。公司的新厂“RoboFab”将设置在俄勒冈州。
Agility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达米恩·谢尔顿表示:“我们的工厂开业标志着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商业化人形机器人批量生产时代的到来。”
量产配套送样频频曝光
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产业链端,人形机器人不断传出的“送样”信息,似乎也昭示着试产量产的进度超出一部分人的预期。
其中,近日一则为华为人形机器人配套送样的信息尤其惹人关注。
今年6月,华为公司被曝设立机器人公司“极目”。有分析人士指出,华为意欲借助智能云平台的方式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与华为汽车智选模式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有业内消息传出,华为极目目前也在筹备自制的人形机器人,且正与部分A股机器人配套企业接触送样。
市场流传的一份华为专家纪要内容显示,华为接触的送样企业,包括提供滚珠丝杠的秦川机床、鼎智科技,供应高性能减速器的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供应伺服电机、空心杯电机的汇川技术、江苏雷利,供应传感器的昊志机电、八方股份等公司。
包括前述公司在内,A股明确送样配套人形机器人高价核心部件的企业不下14家,有望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结缘的企业不下百家,且名单正在不断变长。
而颇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10月份,部分前述企业仍然在向外界传达“正在观望,尚在研发,积极关注”等信息。
“我们也在积极关注人形机器人送样的各种进展。”某减速器厂商近日表示:“我们也并非时刻能关注到行业的进展,因为现在一切的进展都很快。但是我们已经在积极准备了,现在是‘等风来’的时刻。”
商业化新品快速迭代
在规模化量产的时间点上,国内官方给出的指引似乎也并不遥远。
据11月2日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国内人形机器人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根据高工机器人研究所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在2026年的服务型机器人中的渗透率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并且在高速发展下,这个数字于2030年前后会达到200亿美元。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在加快新品发布流程,试图赶上海外。
如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开普勒在11月17日宣布,开普勒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正式面世,型号包括先行者K1、先行者S1和先行者D1三个型号,规划应用于教育科研、智慧巡检、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搬运、高危作业、户外作业等场景。
据悉,该款机器人身高178厘米,重量85千克,智能灵巧手共有12个自由度,全身拥有40个关节自由度,具备视觉感知识别、手部灵活操控、复杂地形行走、手眼协同操作、智能规避障碍、强力负重搬运、智能交互沟通等功能。
另外,部分知名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正研发能够实现高度商业化应用人形机器人,预计新品将在年内发布。供稿:《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