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青岛建设交年终“答卷”

64家智能工厂引领“智造”时代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累计示范培育智能工厂64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569个;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五年为“非常高”,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位列全国333个城市第一梯队;优化提升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连续位居全国10个同类城市首位……昨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3年数字青岛发展情况。今年以来,青岛市启动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建设,数字化推进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数字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

累计建设5G基站超3.7万个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不断提升网间通信质量,市内网间时延优化提升了94.4%。持续推进双千兆和城市“1毫秒时延圈”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超3.7万个、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超20万个,行政村5G覆盖率达92%、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占比达70%。初步布局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基地等20个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建成全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标准机架总数达4.9万架,逐渐完善新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新一代超算、边缘数据中心等多元协同算力体系。有序开展智慧地铁、智慧机场、智慧港口等交通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上线运营充电桩5.7万个,累计安装更换物联网燃气表22.6万块,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

前10月网络零售额同比增26.4%

在数字经济方面,出台《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12家,建成3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青岛成为产业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4家企业入选国家软件百强,电子信息制造业预计全年营收达1000亿元,软件业预计全年营收达4000亿元。

强化平台建设,搭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卡奥斯连续5年位居全国“双跨”平台榜首,1家企业入选2023年新增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榜单,累计示范培育智能工厂64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569个。

大力发展网络消费,1—10月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990.2亿元,同比增长26.4%。启动建造“国信2—1号”“国信2—2号”智慧养殖工船。率先推出基于数字仓库、可信仓单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升至99%以上

在数字政府方面,全面深化“一网统管”改革,建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城市云脑体系,发布省内首个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整合汇聚476个应用场景、18.9万项能力资源、24.6万路视频,建成工业运行等20余个领导驾驶舱专题,将各级各部门“千条线”业务纳入一网统管,构建起“平战结合”“平急转换”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有力处置燃气泄漏、消防隐患、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等900余次城市隐患。

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今年围绕出行、生活等领域新增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55个,推动110类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和社会化场景全面应用。

塑强“全市一个数字机关”,机关公文运转“网上办、掌上办”全覆盖,打造27个机关运转高频应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五年为“非常高”,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位列全国333个城市第一梯队。

累计建成超300个智慧社区

在数字社会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造“双12”民生服务品牌,连续三年每年推出12个政务服务“一件事”和12个城市运行“一个场景”重点改革事项,推动上线了一批惠企、便民、优政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全面推广“鲁通码”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亮“鲁通码”乘坐公交车、地铁。

建成1700余个同步课堂教室,促进270余对城乡结对学校和141个教育集团均衡发展。“青岛停车APP”接入停车泊位70余万个,累计服务用户136万人次,在部分路段试运行“先离场后付费”;优化提升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连续位居全国10个同类城市首位。

“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累计上线商家近2200家、文旅资源1.4万个。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突破214家,共10大类115个项目可互认共享,累计互认6.85万项次;推动7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医疗服务,累计线上问诊7.8万人次。

上线运行青岛医保公共服务新平台,推出数字医保人、“视频办”等便民服务新场景。探索构建“未来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融合发展体系,累计建成超过300个智慧社区,开展“元宇宙”“未来街区+智慧社区”等十大“未来街区”试点,加快智慧养老、智慧托育、数字家庭等场景建设,数字家庭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积极探索开展多跨协同应用

在数字生态方面,聚焦高质量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青岛“专家委员会+城市合伙人”行动,成立院士、国内知名专家等领衔的“数字青岛改革建设专家委员会”,吸纳350余名行业专家加入数字青岛城市合伙人队伍,挂牌成立11家大数据培训基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培育合作。

聚焦场景创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开展多跨协同应用,培育一批典型案例、创新应用场景、科普体验中心。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政务数据首席代表和政务数据专员制度,出台《青岛市公共数据运营试点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公共数据开放指标评价体系》等30余项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形成“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模式。

不断完善公共数据运营“1+1+N”体系,14家市直企业数据纳入公共数据运营范围。重点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发布全国首个“数据资产价值与收益分配评价模型”标准,成立青岛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探索开展数据资产融资和作价入股。

发挥数据交易中心、数字实验室等载体作用,构建数据要素生态圈,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架260多个数据产品,海洋数据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863万元,培育省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11家、市级数字实验室24家,发起成立“公共数据运营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盟”。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

下一步,青岛市大数据局将继续紧紧围绕数字中国、数字强省工作部署,以“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为引领,全力推进数字青岛2.0建设,在构建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创新活跃的数字经济、打造智能高效的数字政府、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营造健康有序的数字生态五大方面着力推进,强化统筹管理、制度创新,力争将青岛打造为国内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