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冬明
熬过了史上最难的2023年,2024年“基金圈”的氛围显得异常冷静。往年此时各大机构正忙着集中推出新年预测和金股,虽说历史表现也是猜错的时候居多,但就像春晚一样,属于气氛组的存在。
今年开局,“基金圈”少了气氛组,多了认真的反思。这几天,记者参加了几位基金“大佬”的路演,也看了若干封知名机构写给客户的信,字里行间不乏对过去一年投资失利的总结。“大佬”们在逆境中的思考积淀,对于2024年投资颇有可借鉴之处。
宏观层面:看长远却固执于眼前
2023年,学院派基金经理们是最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投资决策模型的起点——宏观分析失效了。一方面是因为宏观经济运行复杂,政策、预期与实际数据表现之间不断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是“东升西降“的预期落空,美股走出大牛对国际资金投资A股有较大不利影响,这让习惯按照清晰经济预期操作大体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感到异常不适应。
在2023年1月1日,慎知资产创始人余海丰发布了2023年展望,预测全年A股温和上涨,看好消费、基建甚至是地产行业。在2023年年中投资人沟通会上,余海丰再次强调将聚焦高端白酒。全年跑下来,实际结果是无一看对。
余海丰在总结投资失利原因时表示:“最重要的是年初高估了经济复苏的韧性,后面低估了政策的冷静。”这其实也是很多机构投资者感觉全年节奏全部踏错的原因,年初对于经济复苏预期过高,快速打起仓位,结果发现预期过于乐观。
余海丰绝对称得上“大佬”,作为前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他曾创造6年累计收益达315%、规模从4.3亿元激增至110多亿元的纪录。余海丰对于市场重要节点的判断具有丰富的经验,曾成功躲过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和2021年春节后的暴跌,如果没有对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实战能力超强的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出现严重误判。
客观地说,主流机构对宏观经济的研判虽然一度有些乐观,但并不能说完全看错。2023年全A指数的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与2018年至2019年市场低迷期相近。而且市场估值的确不贵,全A指数市净率在2022年10月回落到2018年低点的水平,一批基金经理践行价值投资,在2022年四季度估值底发动了反弹,并延续到2023年一季度。
但是,学院派基金经理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基本面放在不同周期跨度下去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两个季度的基本面反弹,在一年或几年的下行周期内,就是一次短暂的修复。
长期经济增速的趋势性变化,会拉长市场“牛熊”。如,2010年至2015年,中国GDP增速从10%以上下降到6.9%,上证50指数的“熊市”从2010延续到2014年上半年,期间全A指数也是走出了偏弱的震荡市。
机构投资者对宏观大势的判断,应该看得更加长远,但过去一年却是太过注意短期数据的改善,忽视了宏观压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盈利底、估值底不断被证伪,价值投资逢低买入越来越被动,这些市场现象也正是来源于此。
行业层面:看变化却僵化于经验
宏观判断对下行压力预估不足,直接导致行业配置策略的失效。买什么赔什么,即使是分散投资也没有好的避险效果。
拾贝资产掌门人胡建平在给投资人的信里写道:“构建了以消费为主的组合。遗憾的是一年下来被打脸很多,很多事情和我们设想的相差很大。”
胡建平在鹏华基金任职时拿过金牛奖,创办私募后的代表产品在2014年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保持在12%左右。构建以消费为主线的组合,从逻辑上讲是防守反击的策略,机构主流思想认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消费总是会有相对占优的表现。就像前两年市场流行的说法:“不管怎样,买茅台就对了。”但正是因为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超出了预期,所以消费行业的配置逻辑出问题了,消费升级的故事不再动听,地产的低迷也确实影响了高档消费的信心。
记者早年采访基金经理时,听过很多消费行业投研的故事。比如,有的基金经理会蹲在酒厂门前数有多少车来拉货,有的基金经理会在超市里看乳品出厂日期,以此推算商品周转速度。因为行业透明度高,消费升级的长逻辑又清晰,所以消费行业一直受到机构投资者偏爱。单纯从行业基本面来说,2023年买消费股并没有错,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明显好于2019年,但2019年的消费股走出了“牛市”,2023年的消费股基本面更好,股价却更低了。
胡建平的反思是“很大一部分是我们错了,‘旧船票’没能登上‘新船’;一部分是节奏搞错了;还有一部分是低估了中国资产的投资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也有一部分是即便被市场虐了无数次以后,我们依然觉得市场可能搞错了。”
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也认为市场总是错的,但索罗斯并不会在市场的“杀威棒”下被动挨打,而是在市场开始纠错时下注。记者认为,尊重市场客观走势是2023年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学习索罗斯而不是巴菲特,对于A股市场投资更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