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置百余年,屡遭兵燹文祸,致使许多史实湮灭,文化传承割裂。虽留有少许建筑遗迹,尚可按图索骥,然而很多名士的逸闻雅事以及作品,多因人员的迁徙流动而灰飞烟灭。为青岛人津津乐道的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文化,也仅限于大学知名教授或来去匆匆避暑的文人墨客,且只有大致轮廓而无具体细节,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其实还有不少名家,随着岁月流逝,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以我购藏过的两册《少海书画谱》为例,其中所载30多位书画家,大多已不为当代人所知,因此,我想以此画册为基点,并借助其他资料,对青岛早期美术史中那些失踪的书画家作一番探究。
这两册《少海书画谱》,首页上有“民卅八·五·一九购于青西广场,银元一角,仲为志”字样,并有“仲为”椭圆印记一枚。算起来,那时解放大军攻城的炮声也许早已响起,这位仲先生还有心情买此等闲书,这种心态确实令人佩服,再看价格,非常便宜,也许是哪位仓皇出逃之人当成废纸处理的吧?
两册作品集,去掉重复的,共刊有31人的作品。少海书画社的发起人有21人。书画社发起人前两位刘锡三、由诺山的资料很快就查到了。刘锡三,名占恩,号锡三。山东掖县人,是老字号帽庄“盛锡福”创始人。早年读过私塾,后入青岛德商美青洋行写账,他勤快好学,业务熟练。1912年,刘锡三自己开始生产草帽,产品很受欢迎。其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种增加,字号定为“盛锡福”,产品多次参加南洋草帽展并获奖。1919年,买入全套进口制帽设备,选聘技师,研制出式样新颖的硬平顶草帽。后增设皮帽、便帽、缎帽工厂。各式帽子畅销国内及美、英、法、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他先后在北京、青岛、上海、汉口、南京、济南等地设立11个分号,在哈尔滨、沈阳、唐山各有一家代销处。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已是腰缠万贯,成为少海书画社发起人,和现在的书画大赛大展要找一个赞助商似乎是一个道理,或者,他发达之后也变得爱好风雅了。
由诺山的资料非常少,只知他是丁佛言的连襟,原籍黄县羊岚镇涧村,举人出身,民国初年历任东北抚松、惠德县知事,陕西河洛道尹,吴佩孚的秘书长等职。为官清正,耿直不阿。1924年直奉战争吴佩孚败北,他卸任回乡。其书艺与丁佛言、王叔鹤等并称“黄县八大家”。
其他人物的考证,主要依靠一本1933年印的《胶济线职员录》。我意外地发现了刘序易——也就是刘济生的线索,由此不断见到其他熟悉的名字,发现了少海书画社最主要的人物刘仲永的信息,原来他不叫刘仲永,仲永只是他的一个号,其本名是刘迎洲。由此,我就查到了胶济铁路系统13名参加过少海书画社的人。
可以说,少海书画社是由一群在胶济铁路工作的书画家为主,联合周边地方书画家所成立的青岛第一个书画艺术社团。它印证了报纸上曾报道过的20世纪20年代在青岛火车站钟楼经常举行少海书画社画展活动的说法。青岛尽管在德、日占领时间也有清代遗老书画家的活动,但那只是个人消愁遣兴的行为,且一般不为人知,而少海书画社却是雅集、结社、展览,集体向社会宣传推介,是青岛中国书画创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是青岛书画创作的拓荒者和开拓者。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在一个单位集中如此多的书画家和爱好者,且水平较高,非常罕见,是青岛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胶济线职员录》和其他工具书,我找到了少海书画社其他成员的一些情况。其中赵德三是平度人,历任津浦铁路管理局工务处处长、津浦铁路北段代理总工程师、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等职,1922年6月,署北京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书画社简章中提到由社员公推主任社员五人分理社务,有刘仲永、刘济生、宋怡素、刘菊园、刘济生。这几人应该就是书画社的骨干。
我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是刘仲永这个人。《少海书画谱》对刘仲永的介绍是:“刘仲永,别号常德山樵……少从同邑臧耀初学花卉,未几弃去,专攻山水,然不以画名也,袁氏柄国,足迹不历城市者五年……”这说明他还有其他社会职业和活动,并且是和袁世凯对着干的。清末民初诸城一带涌现出许多反清抗袁人士,有刘冠三、臧汉臣、王凤翥、王乐平、刘大同等多人。尽管书画册中介绍他的书画多师造化,不事抚摹,但从书画册上的几幅作品来分析,他的画作还是比较传统的山水画法,带有很多的“四王”气象。介绍所说的“多师造化,不事抚摹”,是指刘仲永经常对游历过的山川景物用画笔描绘出来。不得不承认,其塑造意境的绘画语言水平是较高的,特别是其构图的宏大和错落有致是一般的书画家难以企及的,按照其水准,应该在青岛美术史甚至中国美术史上有一定位置。是什么造成其在画坛如此寂寥?大约和他早期到处流浪、未曾进入主流社会,也没有师出名门、加入名家聚集的书画圈子有关。另外,还和他并没有将书画当作主业有关。
刘仲永自称刘墉后人,其故居在诸城常山东之李园。不知是否还有他的作品存世,不知在青岛的诸多乡党同里是否还有其更详细的资料。
曾经担任过礼贤书院教师的诸城诗人刘少文所作《青岛百吟》第七十三首诗云:“潇洒丰神刘梦松,丹青妙笔夺天工。解衣磅礴山窗下,画出苍苍落木风”。注云:“青岛画家以予所见,当推潍县刘济生先生序易,予固不谙六法,无庸置词,但见其作幽秀苍古,使人意远,竟如置身其中,初不论画与非画也。末句即其题画诗。”此处所说之刘济生,便是我想说的少海书画社另一位社员,书画册中仅有其一幅画作,其介绍为:“刘君序易字济生……专画山水兼花卉兰石,中日书画展览会君所出作品每夺魁席,金鞏伯、林琴南诸前辈均器重之……”
宋怡素在两册画集中共刊登作品3幅,其作品风格和刘仲永相类,善作崇山峻岭,“丘壑云烟,毫端涌现”,其世居文登靖海,所作槎山图长卷构图取势宏大,思乡怀旧之情毕现,据他自己说,其笔墨和刘仲永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依我看,其水平拿到现在也是很高的。从书画册题跋情况看,他和刘仲永的个人私交很好。只知其曾在胶济铁路局任职,其他情况不明,在书画册中有一篇由他撰文的写在刘仲永为其所作画《槎山风景图》后的长跋,说其离家已经近三十年,前面介绍也说其足迹遍及白山黑水、三湘七泽之间,其生平事迹究竟如何,还待今后继续搜寻。
还有一位王卓。王卓,字干华,号文桢,临沂人,书画册介绍说其“嗜金石,工书画,擅指画及一切西法绘画,用笔秀劲,卓然成家,不蹈前人蹊径,历充唯美画会委员,四川美专西画系主任,及山东中校、青岛中校美术教员”。有资料说王卓是少海书画社的发起人,此说不是没有道理,这不仅因为书画册的首页便是其毛笔书写的“丹青曙光”,更因1924年王卓就曾在济南参加俞剑华组织的翰墨缘画社,协助俞剑华整理陈师曾遗著《中国绘画史》出版。来青后,他与其兄王玫同在市立中学(前名胶澳中学,青岛一中前身)任教,王卓教美术,王玫教音乐。其兄王玫,号文栋,曾因创制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而闻名。兄弟俩曾与海归导演孙瑜筹拍一部关于青岛的影片《青岛之波》,编剧兼导演是孙瑜,王玫负责音乐、王卓负责美术,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们哥俩还参与了王统照等组织的文学社团,参与创办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月刊。所以说,王卓不仅是一名画家,而且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有组织社团的经验,少海书画社的筹建肯定少不了他的创意和参与。可惜天妒英才,在俞剑华主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录》中这样记载,“王文桢,山东临沂人,幼习美术,工西画,惜早卒。”王卓在书画册上的绘画有两幅,一幅山水,一幅花卉,照片漶漫,难以细读,但通过电脑放大可看出山水画标明是文桢指画,花卉尽管没有标注,但看其画痕也像是指画,其画作多用大写意,架构开张,简约豪放,可能是指画的缘故,也带有一些粗糙率意。但别忘了,其当年也只有二十多岁的年纪,指画画到这个程度非常不错了。如果假以时年,成为大家并非没有可能。
赵德三是青岛(平度人)本土小有名气的画家,在青岛有关史籍上却没有见到有关他的一点著录,真是奇怪。作为胶济铁路收归国有后的第一任局长,他参加了1923年1月1日举行的胶济铁路交接仪式,从日本人手中接过资产册并签字。他在1924年编写过《接管胶州铁路记》由京华印书局线装排印。还曾在民国初年与潍县刘恪恭共同为乃师刘嘉颖出版过诗集《画隐轩题画诗存》,也曾在1928年7月陪同山东省议会议长庄陔兰同游崂山,尽管记载不多,但赵德三在当时政坛,特别是交通系统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胶济铁路局能够储备这么多的书画人才,并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肯定和他的提携关心分不开。书画册收录赵德三山水画作一幅,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尽显传统功力,其题款为:“仿南田临黄鹤山樵法,淑芳仁兄亲家雅嘱”。另见1922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发行烟潍路债券一张,当时的赵德三还是交通部烟潍汽车处处长,可察赵氏从政轨迹。
限于篇幅,少海书画社还有一些画家未能一一介绍,如牟希贤、石瑛、李宣三、丁佛言、刘大同等,还有一直到现在还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赫保真。
少海书画社作为青岛近代早期第一个美术社团,对青岛美术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我之所以去寻找、挖掘这段历史,并非发一时思古之幽情,也非偏爱哪个书画家,而是在接续一段历史,重温一种传统,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由此而增加厚重,那正是我所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