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破局“康复禁区”,让神经重症患者重获生机

市立医院“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理念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栋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神经重症患者的存活率有了大大的提升,但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复杂,患者病情往往危重,神经重症患者的致残率较高,术后生存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提出“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理念,以多模态脑功能监测为主导,综合评估各项监测参数,为神经重症患者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实现临床问题导向性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并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

医护康合力闯关 缔造康复奇迹

前不久,市民赵女士突发剧烈头痛晕倒在地,紧急送往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急查CT显示脑出血。从患者发病到入院后紧急制定手术方案,再到上手术台,仅仅用时60分钟。

国内外神经重症指南及专家共识提出,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是术后的24—48小时。因此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稳定后,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立即启动脑复苏干预。术后24小时,本部神经外科制定个性化唤醒方案:采用大脑促醒音乐疗法,间断、交替、定时播放患者最喜爱的歌曲,同时采取家属亲情呼唤和床旁抚触按摩。

术后48—72小时,患者肌力1级,大脑处于血供低潮期。康复师为患者进行胸廓扩张运动,进一步促进胸部扩张,完成每日两次的关节被动运动。

术后4—10天,肌力达到2级,康复师实施关节主动运动皮肤电阻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循序渐进进行肌力恢复。术后15天、20天、25天,康复师分别为患者进行坐位训练、电动起立床和行走步态训练,康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术后28天,患者每天进行言语书写治疗,积极配合力量和精细动作的训练,同时进行针灸治疗,肌力达到4级以上。术后一个月,患者已经可以独立行走。

经过医、护、康团队的系统治疗,6个月后患者顺利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突破康复禁区 让“活下来”变“活得好”

从“活下来”变“活得好”,神经重症早期康复是必经之路。由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王伟民牵头建立的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团队,由资深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电生理师、护士等多专业组成,多学科团队之间相互交叉,贯穿始终,密切协作。

在多模态数据科学监测下,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团队凭借丰富的急危重症抢救经验,敢于突破康复禁区,将康复时机提前至24—48小时内,由原先一刀切方案细化到促醒、活动、自理三阶梯过渡;利用多模态手段实时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及脑氧,整合多个参数并将其与临床指标相结合,读懂患者大脑所传递的信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治疗决策。

近三年来,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已有上百名患者接受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肌力水平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获益明显。

精医卓越守护生命健康

今年10月,由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护士长侯晓群、护士房芳主导的《康治一体超前干预——多模态模式下神经重症康治一体化管理实践》案例,在第八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擂台赛总决赛中获评“卓越案例”。11月,该案例获评第七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管理主题“区域优秀奖”。

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作为青岛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委单位、青岛市神经重症专科联盟会长单位,在多模态监测变革下,坚持“康治一体 超前干预”理念,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让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得到最大程度保障,提高远期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神经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