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长辈们记忆中的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除夕夜,窗外绚丽多彩的烟花映照着屋里人们的笑脸,我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回想起了长辈与我说过的他们记忆里的年味……

爷爷说那时的年味是每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和饺子。那时的农村很贫苦,吃的是生地瓜干和野菜,有时却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连我们几乎每天都吃的蛋和肉在那时却成了过年才能吃上的奢侈品。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可年味却是一点儿没减,一大家子人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吃着那顿来之不易的年夜饭,小小的屋子里处处充满了温暖和年味,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一家人团聚的幸福。

奶奶说,那时的年味是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打瓦儿、跳房儿、踢沙包……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也曾有过孩童的快乐和纯真。奶奶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过年很少会有新衣服穿,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过了一年又一年,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补丁。如果兄弟姐妹多,几个孩子就会轮换着穿,谁也不抱怨。但在那时,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做鞋子,过年时穿上崭新的鞋子欢天喜地地迈向新的一年。春节的晚上,吃完饭,一家人在一间小屋子里,聊聊过去、谈谈未来、讲讲故事,阖家欢乐的场面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爸爸说他那时的年味是喜庆的大红鞭炮和每年都会置办的新衣裳。临近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子。除夕夜放完鞭炮,大年初一,小孩子就会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裳,跑到巷子里捡鞭炮,捡一大把揣进衣兜里,然后喜气洋洋地跑回家。在院子里把那些“战利品”点上,自己赶紧躲到一边,随着几声“嘭嘭”的声响,空气里顿时弥漫着烟火的味道。

妈妈说,她那时的年味是看春节联欢晚会和吃可口的零食。那时的农村经济条件已经逐渐变好,不少人家为了迎春节置办了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和电冰箱,春晚也已经开始播出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桌前,看着春晚,吃着有荤有素的年夜饭。春晚虽然是黑白色,却能为春节增添亮丽的色彩。大年初一,女孩子的头上扎上一朵大红花,出去走亲访友。压岁钱虽然才几毛几块,但也能跑到大街上,买一串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了,再叫上几个小伙伴一起玩,别提有多开心了。

而现在,人们过春节,就图“团圆”二字,在外闯荡的游子,到了春节,都拎着大包小包回家,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机场和火车站人山人海,如大海波浪翻滚,与其说是春运,不如说是“人类迁徙”,只为回家与长辈和孩子团圆。

年味装在过年的新衣服里,年味包在白白胖胖的饺子里,年味绽放在五彩斑斓的烟花里,年味也珍藏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

青岛西海岸新区汇文小学 逄淑娴

指导教师 李梅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