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记者从2月29日举行的青岛市民政工作会议获悉,市民政部门将按照青岛市委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部署,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养老消费以及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工作,推动青岛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轮机构改革将把老龄工作职能重新划归民政,各区市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统筹谋划,努力实现老龄和养老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非常艰巨。2024年青岛市将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要求各区(市)完善老龄工作顶层设计,加强人员力量保障,重塑老龄事业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区(市)老龄委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定期召开全委会会议,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有效履行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能,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
2024年,青岛市将办好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研究制定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市民政局将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1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街道(镇)和1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村),各区(市)要做好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
养老服务站(点)不搞面子工程
2023年年底,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年初,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资金补贴、老年助餐、人才培养、适老化改造等4项配套政策,形成了全市基本养老服务“1+4”政策体系。青岛市要求各区市按照市级政策要求,主动“对号入座”,逐条逐项研究,结合实际出台区(市)配套政策,明确政策具体落实路径。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广大老年人和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的知晓度,真正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
2024年,青岛市将高标准完成“建设500处以助餐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点)”市办实事任务。据介绍,从现有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运营情况来看,多数服务设施基础好、组织凝聚力强、服务需求旺盛的社区(村)已经在去年建成养老服务站(点),2024年要建设养老服务站(点)的社区(村)多数是“硬骨头”,青岛市要求各区(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抓好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运营,聚焦养老服务站(点)选址、建设、运营、监管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成熟一个干一个,干一个成一个,打造一批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决不能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锚定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老年助餐“建用并举,以用为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年助餐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国家、省、市三级均制定出台专项工作方案。2024年是市人大通过《关于实施爱老助老五项行动的议案》收官之年,做好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青岛市要求各区(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擦亮“暖心暖胃、好吃不贵”老年助餐服务品牌。科学制定政策,按照市级政策要求,制定区(市)配套政策,科学合理确定本区(市)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扶持政策、组织保障等,搭好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建好服务设施,坚持“建用并举,以用为先”,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多点布局、服务下沉、方便可及,让更多老年人吃上家门口的热乎饭。创新运营方式,各区(市)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采取市场化运营、党组织领办、慈善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多元化、可持续的老年助餐发展模式,保障老年助餐机构健康长远运营发展。强化质量监管,各区(市)民政局要会同市场监管、住建、消防等职能部门,加强老年助餐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对不落实食品安全和运营管理等规定的老年助餐机构,实行退出机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全力筹办好全国、全省养老助餐现场会,发扬全市一盘棋优势,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全面展示青岛市养老助餐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