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2024年移动经济报告出炉

到2030年5G将带来超9300亿美元收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智库近日发布的2024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101个国家和地区的261家运营商推出了商用5G服务。到2030年,5G连接预计将占全球移动连接的56%,使5G成为主导的连接技术。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56亿人口(全部人口的69%)订阅了移动服务,这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16亿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增长速度更快,截至2023年底,全球58%的人口使用移动互联网,相较2015年增加了21亿人。

报告表示,2022年底全球5G连接数已超过10亿个,2023年底增至16亿个,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55亿个。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智库预测,到2029年,5G将占全球总移动连接数的一半以上(51%),并在2030年达到56%。

随着用户向4G和5G网络迁移,全球2G、3G网络的关停数字正在不断增加。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智库预测,2023年至2030年,将有143张2G、3G网络面临关停,其中约50%计划在2024年底前关闭。

报告表示,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发达的亚太地区、北美和大中华区市场的运营商正在推出5G SA并制定5G-Advanced计划。然而,在新兴5G市场,由于终端设备可负担性和频谱可用性方面的挑战,网络连接和覆盖范围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这表明4G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2030年之前仍将是许多国家的主导技术。

在移动数据流量方面,尽管存在着增长放缓的观点,但全球市场每个连接的月度移动数据流量从2022年的10.2GB升至2023年的12.8GB。展望未来,移动数据流量预计将在2023年至2030年间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5G为蜂窝物联网注入新动力

5G驱动物联网市场快速扩张,也为蜂窝物联网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报告表示,2023年全球范围内授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量为35亿个,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58亿个。

中国正在引领物联网增长,中国运营商和供应商在5G LAN、5G物联网、边缘计算和5G专网方面进展不断,并且对于进一步推出服务雄心勃勃。

全球移动收入将超1.2万亿美元

报告表示,未来几年,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年移动技术和服务收入将保持正增长,尽管按百分比计算只有较低的个位数。新的5G网络能力对于通过满足特定用户需求来创造新收入至关重要。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智库预测,全球移动收入到2030年将超过1.2万亿美元。

2023年至2030年,移动运营商的资本支出将达到1.5万亿美元。此外,运营商还要应对顽固的运营成本,这通常为资本支出的4倍。这些将促使运营商加快网络和服务自动化以及其他节省运营成本的举措。

到2025年,移动服务对经济的贡献将达到近6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至6.4万亿美元。到2030年,5G将为全球经济带来超过930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主要受益者预计是制造业(36%)、公共管理(15%)和服务业(10%)。

相关新闻

6G技术主导权争夺战愈演愈烈

随着5G技术的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巨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先进的6G技术。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6G、WiFi-7、量子通信等成为热词。

同时,美国白宫当地时间2月26日发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芬兰、捷克、加拿大、澳大利亚十国的联合声明,声明称就6G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达成共同原则,内容包括“保护国家安全的可信赖技术”以及“频谱与制造”等。

面对全球6G研究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也在积极部署。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兴通讯推出了行业首个“5G+XR”的网媒融合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公司将扩大智算规模和提升占比,推进网络全光化、智能化,并加强AI在网络运营和节能等方面的应用,以支持6G网络发展。

OPPO提出,将探索区块链、AI安全、后量子安全等技术,构建基于零信任的6G智能安全架构。荣耀联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了《6G终端愿景》白皮书,认为AI技术也将成为未来6G终端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之一。

实际上,我国在5G-A及6G上早已部署且收获颇丰。根据全球6G技术专利布局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6G专利排名方面,中国以40.3%的6G专利申请量占比高居榜首。工信部方面预计,6G将于2030年左右在中国实现商用。

在政策扶持下,我国已经在6G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企业层面,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6G研究中心,与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兴通讯已经成功实现了6G原型设备的搭建。中国移动启动了6G外场测试,并与多家企业推动6G进入技术测试和实验验证阶段。

据《证券日报》 贾丽/文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