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并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于“人工智能+”行动,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认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人工智能+算力基础”“人工智能+法治建设”有望率先“动起来”。
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推动大模型与数字化系统融为一体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和算力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医疗保险、交通运输、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移动总经理陈力对记者表示,要明确我国人工智能所要解决的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锚定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集中资源投入上游基础层企业,解决中高端人工智能产品自主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自上而下地激发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相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向记者介绍,在交通物流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助力企业提升运输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的成本;在文化旅游行业开发文化大模型,能够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充分挖掘文化数据的价值;在科技创新领域以科学数据支撑大模型的开发,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各类科学数据和科技的文献应用。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
建立全国一体化算力大市场
从ChatGPT到Sora,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单一智能到通用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热潮,同时,大模型计算也带来了智能算力需求激增,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去年以来全国多地掀起了智算中心建设热潮。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董事长贺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建设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等多层次智算聚合服务平台、算力并网平台,广泛汇聚多方算力资源,整合闲置算力,特别是各地政府主导建设智算资源,实现多地算力资源的共享和最优利用,减少投资浪费,增加有效供给。
贺晗提出,健全算力调度标准规范体系,为算力资源供给方提供能力自查参考,同时为算力需求方提供算力调度能力使用参考,引导新建算力资源按统一标准建设及接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对记者说,要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利用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以算力先互联、再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法治建设
确保人类“守法”、机器“守德”
去年7月份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去年10月份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和治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表示,应当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指引,全面整合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伦理指南,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及负面清单准入、分级分类管理、协同监管等制度,确保人类“守法”、机器“守德”。
巩富文建议设立新型财产权——“人工智能生成物者权”,认定其权利主体为人工智能生成程序的使用人,不仅可以明确生成物法律地位和归属,推动其进入相关产业链、价值链,激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创作传播和产业投资,还可以为侵权责任认定打下良好基础,降低人工智能生成物对现有创作市场的冲击,以达到激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生产传播与公共领域保留相平衡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对记者表示,应该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制定和出台,以《人工智能法》及配套的监管工具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法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对记者表示,我们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从现金支付到手机二维码支付,再到人脸识别支付,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这背后也面临着身份信息泄露和隐私安全风险,在科技的便利性和隐私保护之间,需要法律与监管尺度进行平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创新,相关法治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据《证券日报》 郭冀川 张敏 周尚伃/文
AI技术改变“00后”就业
直播带“岗”求职更精准
以A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模式打破了传统就业的边界,求职者的岗位选择范围更广了,就业精准度也得以随之提升。
刷一刷脸、轻按几下屏幕,短短10秒内,求职者就在“1号求职机”上完成了一次云应聘。刚刚过去的周末,2024年“乐业上海优+”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大型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下称“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在此次招聘会新设的“智慧就业专区”,科技提升给出了更大的可能,可以为求职者提供AI模拟面试、VR虚拟求职、刷脸智能应聘等体验。作为上述这台搭载了多项AI技术的智慧设备开发方,小砖块网络科技创始人荣海旭告诉记者,“1号求职机”目前已服务了近70万家用工企业,对接了5000多万求职者,对特定的行业求职效率颇有验证,“根据跟踪发现,新兴制造、工业智能化以上述方式的就业成功率超过50%”。
业内人士称,以A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模式打破了传统就业的边界,求职者的岗位选择范围更广了,就业精准度也得以随之提升。
AI求职为青年人加分
同样,在“智慧就业专区”,酷似太空舱的可移动“智慧就业E站”也赚足眼球,灯光、幕布、封闭隔音与新风系统等一应俱全。“该设备可实现长时间的直播带岗、就业指导、视频面试、职业测评等,目前正计划在上海各区域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做落地投放。”该智慧设备开发方、创薪集团首席政府事务官侯旭告诉记者。
基于多年数字化就业系统的开发经验,荣海旭表示,数字化就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应该成为行业发力重点。“比如,通过抖音刷到了某个企业的岗位推荐,有意向的用户可以直接跳转到发布信息的企业页面上进行直接沟通”。
荣海旭举例说,AI技术在就业领域的应用还有一些有趣发现,一些缺乏简历优化能力的“蓝领(如钳工、电工等)”很愿意通过刷脸方式应聘,认为简单便捷;再比如,跨省求职意向最高的几组,是云南和上海、贵州和浙江、河南和广州等。
事实上,除了刷脸、求职,AI或能完善求职者全链条的痛点。
“AI在简历优化、岗位匹配度分析、面试问答、职业晋升等多个领域会有更大的突破。”侯旭说,比如,简历优化上,系统在载入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算法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求职者简历内容自动检测和优化建议输出,或为求职者在线预约专家,实现在线一对一简历优化辅导。
再比如,岗位匹配度分析上,系统可以提取求职者履历、经历等陈述的技能关键字,并采用机器学习来加强模型的关联匹配,给求职者一定参考;对于较为困难和特殊人员的简历,则需要进一步进行人工干预和投递。
解决就业错配
借助AI技术与智慧设备,一方面,求职者快速定位到合适岗位,并获取一些岗位推荐和职业发展建议;另一方面,用工企业则可以以更低的面试成本招聘到更合适的人才。
“从高校毕业生的现场咨询情况来看,一些毕业生仍然不了解自身专业,以及自身专业在当下高度细分化的职场中,应该选择哪些岗位先入手,毕业生对打破信息壁垒、更好地对外部职业做探索的能力也较为缺乏。”此次招聘会“职业指导”专区的资深导师李弘说。
她告诉记者,AI技术的应用,某种程度上会比导师更了解行业细分情况,可以帮助上述求职者迅速了解行业及上下游发展。“假设一名毕业生对汽车行业感兴趣,搭载了AI技术可以呈现汽车从整车到质量控制再到零部件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岗位,帮助求职者做好职业探索;而作为用工企业,则可以制作一张公司全岗位地图,帮助求职者做好职业延展,为其发现更多的职业可能性。”李弘说。
AI技术的应用或能解决人力资源错配的问题。李弘举例,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高校期间已经读过代码学习课程,但进了企业则需要直接上手做“支付”功能的产品,这一类产品对数据安全要求很高,毕业生根本没法将所学用到工作中去,会觉得自身能力不足;再比如,一些掌握了C++语言编程能力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按照工作目标,发现还需要去学习Java语言等技能。据《第一财经》 邹臻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