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回老家的路

假期,我们陪着爷爷回老家。我们的老家在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苗山村,汽车一驶进熟悉的山路,爷爷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爷爷说,在爸爸小的时候,他在一家农技站上班,从家到单位七十多公里,只有一条在大山中曲折蜿蜒的小路。爷爷上下班骑着一辆笨重的大金鹿自行车,需要四个多小时,每个周只能往返一次。每到冬天,天黑得又特别早,山上黑漆漆的,没法骑车,爷爷只能推着车走回家,几乎要走一天。有一次,下着雪,爷爷连人带自行车摔进了山沟,等他爬回山路上,身上的衣服都被荆棘刮破了。我说,如果没有荆棘树,衣服就不会破了。爷爷却感慨地说:“幸亏有荆棘树把我挡住,否则,命就没了!”

我看着汽车驶过的山路,这是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路两边还有槐树,满树的槐花开得雪白,阵阵槐花香飘进车内,沁人心脾,哪还有可怕的山沟的影子。

爷爷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后来长大了,来到离家三百多公里的青岛上大学,那时乘坐的是绿皮小火车,每次坐车,要走出大山,再步行走好远去泰安火车站。那时候,火车开得很慢,三百公里的路程需要走一整天,而且车上的人还特别多特别拥挤。有一年寒假后爸爸返校,他挤了几次都没挤上,火车票也改签了数次。那一天的最后一趟火车来了,车上拥挤不堪,到站后,只开了一个门,只有几个人挤了上去,眼看火车就要开走了,爸爸拼命地往车上挤,有人帮忙打开了一个车窗,爸爸匆忙地从车窗爬了进去,脚刚落地,火车就开动了。当爸爸回到学校后,发现奶奶给他带的十几个煮鸡蛋已经被挤成了一堆“鸡蛋饼”。爸爸笑着说:“现在从青岛到老家,有高铁,也有高速公路,绿皮小火车要变成‘文物’啦!”

爷爷说:“因为考虑老百姓出行不方便,政府又在山下开通了隧道,不用再走曲折的山路了。”村与村之间都有村村通公交车,老百姓出行很方便。

听着爷爷的讲述,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村口。放眼望去,小时候所见的破旧瓦房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气派的二层小楼;隔着一条小溪,小洋楼的对岸是一片片桑葚园,在桑葚园里,从城市来的大人、孩子正在采摘桑葚,阵阵欢声笑语从桑葚园飘出,回荡在苗山村的上空。桑葚园外,汽车如长龙般整齐地停放着。

我感慨万千:如今,我们有了各式各样的快捷交通工具,汽车、高铁、飞机……人们再也不用像爸爸那样坐着绿皮火车,承受“囧途”之苦,更不用像爷爷那样骑着笨重的自行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冒险行进了。如今,爸爸开着车,我们只用了半天就走完了绿皮火车一天一夜的路。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爷爷推自行车、爸爸挤火车的场景,宛如电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放映,想到回老家行程的顺畅,心头不禁萌生敬意:我们一家三代人切身经历的变化,不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吗!

青岛二十六中 刘乐佳

指导教师 侯磊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