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从严监管下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越来越多的排队企业在撤单。
今年以来,IPO终止数量达到同期历史高峰。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年内共有82家IPO终止审查,其中有80家是主动撤回,占比超过九成。同时,今年A股仅有26家公司成功上市,同比减少五成。
此外,IPO“零上会”现象在持续。根据预告,本周亦无IPO项目安排上会,这意味着沪深北交易所将连续第6周没有项目上会。同时,被终止审核的公司数量则继续保持高位。
2024年以来,有82家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其中上交所27家,深交所33家,北交所22家。除了2家企业因为审核不通过或终止注册外,其余80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回,超过去年同期。
分时间段来看,仅3月1日至3月27日,已有30家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此前1月份、2月份主动撤回的企业分别有32家、18家。分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撤单最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紧随其后。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企业撤回IPO申请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与企业自身财务状况、业务发展等方面相关,包括业绩下滑,不符合注册制下的上市要求等,或是申请时板块定位不准,撤回是为了换板块重新申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IPO的审核标准逐渐提高,对企业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一些此前试图“带病闯关”的企业打了退堂鼓。
从主动撤回的时间节点来看,大多数拟上市企业是在交易所一轮、二轮问询后才主动撤回材料,有不少公司首轮问询后宣告“撤退”,例如冲击创业板上市的思索技术,收到首轮问询4天之后撤单,创下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最快撤回纪录。
监管层对询价违规“亮剑”
询价定价是IPO的关键环节,监管方面瞄准询价乱象重拳出击。近日,上交所连发两份监管措施决定书,对券商、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在参加IPO网下询价过程中存在的询价流程不规范、报价缺少依据等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
“机构报价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市场各方推敲。”受访人士认为,如何把新股价格定得更合理,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是新股网下询价的主要参与者,应当合理审慎报价,在估值定价中真正体现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机构在新股询价中的违规行为频频亮剑,从严整顿新股询价、定价过程中的乱象。2023年12月,武汉美阳投资因报价工作管理缺失,存在泄露报价行为,被上交所警示。2021年7月,有6家私募因存在询价决策流程不规范、报价结果缺少研究支持与合理解释、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
2024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出,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强化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各环节监管,从严监管高定价超募,提升中小投资者获得感。
“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既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让新股询价定价回归价值发现的本源,是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方向。”一位券商人士表示,机构投资者应深刻认识自身在IPO询价制度中的角色定位,不能仅考虑自身的个体利益,更要承担询价制度赋予的市场责任。
持续6周“零上会”
数据显示,沪深北交易所上一次召开上市审核会议是在春节前最后一周(2月5日至9日)。此后,沪深北交易所未有企业首发上会。截至目前,三大交易所仍然未发布上市委会议公告。根据预告,本周也无IPO项目上会,这就意味着连续6周“零上会”。
上市委何时恢复IPO项目上会?受访投行人士表示,在中国证监会发布一系列新政后,在审项目需要按新的标准重新筛选,叠加监管层强调重拳出击IPO全流程严监管,预计短期内不会有上会安排。
从批文发放节奏来看,自证监会去年8月27日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至今,基本保持每周2个项目的注册生效频率,累计有55个项目注册生效。其中,主板27个、科创板8个、创业板20个。
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表示,结合当前市场状况、新股发行节奏和强监管态势,预计每周发行2只左右。目前已过会但未取得批文的项目有近180个。
中介机构责任更重
今年以来,监管系统持续释放“严监严管”信号,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责任愈发重大。
3月22日晚,深交所公告宣布对联纲光电保荐人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对此,中信证券投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将积极配合深交所对联纲光电项目的现场督导工作,及时报送各类相关材料。”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监管层就IPO发行保荐业务对券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出30余张罚单,产生了显著的警示作用。监管层还多次重申,要坚持“申报即担责”理念,严惩“一查就撤”。对于有问题的撤回项目,事后追责已成常态。
田利辉表示,自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监管层严把市场“入口关”,对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责任进一步压实,促使中介机构提高执业质量和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未来,从严监管常态化趋势明显,市场参与各方须勤勉尽责,避免不合规对声誉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