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冬明
每个交易日的白天,股民时刻紧盯A50ETF,观察国家队有没有大举进场。晚上,股民们又要为远在新加坡交易的A50期指涨跌揪心。近1个月,十多只A50ETF及联接基金密集发行。
A50真是个高频词,但你可能没想到,A50指数竟然有四个,它们可不是孪生兄弟,指数发布机构、指数编制原则和成分股区别那是相当大。
记者来科普一下,逐个介绍这四个容易被混淆的A50指数。
老成的A50指数
中证A50指数(编制单位: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于2024年1月,是四个A50指数中最年轻的,但年轻不等于“道行”浅。中证A50深谙平衡之道,沪深两市全市场选股,成分股并不单纯“以大为美”,而是确保每个二级行业至少入选一只个股,最终实现全面覆盖30个中证二级行业与50个中证三级行业。
对于各大宽基指数都偏爱的白酒行业,中证A50只给了9.7%的权重,和沪深300指数相当,明显低于上证50指数的17.8%。这种编制思路在兼顾大市值龙头股代表性的同时,避免了指数被贵州茅台等超级大盘股“绑架”的风险。
接下来比一比实际表现。根据Wind数据,2016—2023年,中证A50指数年化收益率3.4%,同期上证50、沪深300都是负收益。中证A50指数与MSCI A50指数对比,后者年化收益率1.4%;中证A50的夏普比率(承担单位风险下的收益)为0.2,超过MSCI A50指数一倍以上。
再看波动性,上述区间内中证A50指数波动率为18.8%,明显低于MSCI A50的21.0%。
总结一句:中证A50少年老成,稳稳当当。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玩平衡的高手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对比 来源:Wind,截至2023年10月13日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编制单位:美国MSCI指数公司)发布于2021年。
这个指数是基于MSCI中国A股指数(母指数)构建而成的,挑选50只可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进行投资的大盘A股。该指数反映的是按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的分类下,每个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50家最大上市公司的表现。
截至2023年10月,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的前五大行业为金融、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工业、新材料,权重占比均超10%,但单一行业占比未超20%。前三大行业集中度为49.53%,低于沪深300的51.61%,上证50的56.85%。
不难看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与中证A50类似,都是强调了均衡。同时,该指数对信息技术、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板块配置比例相对较高,带有明显的大盘成长风格,实际业绩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3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自基日2012年11月30日以来,区间累计收益率94.96%,夏普比率0.34,超越同期MSCI中国A50、上证50、沪深300、富时中国A50等指数,近三年收益率表现同样要好于其他四个宽基指数。
国证A50:大盘成长风格
国证A50指数(编制单位: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这个指数非主流,对应的指数基金不多,研究机构关注得也比较少,记者没有找到太多资料,简单做一下对比。
中证A50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分别是白酒、保险和电池。
国证A50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分布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
MSCI中国A50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是金融、信息技术、消费。
富时中国A50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是食品饮料、银行、非银金融。
国证A50指数的大盘成长风格更鲜明,对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赛道的比重明显更高。
新华富时中国A50:最让股民揪心
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简称“富时中国A50”,由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由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龙头股构成。该指数是国际投资机构唯一可以在海外直接投资以中国股票为标的的指数,对应的股指期货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
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那么这50只股票可能会得到外资的关注,而外资关注可能会带来增量资金,因此推动股价上涨。但如果某个公司的市值减少或基本面变差,就会被踢出富时中国A50指数。其排位的上下波动,最让股民揪心。
因为这个指数单纯以市值排序,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股市场走向。再加上是在海外市场交易,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也就被视为国际资金进出的信号,特别是在市场运行方向作出重大选择时,“神通广大”的海外机构往往能提前对消息面变化作出反应,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也就有了一定的前瞻信号意义。
富时中国A50指数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成分股调整,分别在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最新一次调整调入了光大银行、海光信息、陕西煤业、中国广核,调出了药明康德、爱尔眼科、宁波银行、洋河股份。增加了资源类股票,剔除了消费类股票,跟踪该指数的外资机构会对个股进行相应的增仓或清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