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站在AI肩膀上的素质教育

脑机对接是“医治病人”还是“制造超人”?

□ 黄全愈

十一、AI教育能培养道德人品吗?

道德教育的权威常常“法力通天”,AI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学生都称我妈妈为“母亲”。儿时,我很不理解:“那是我妈妈,又不是你们的妈妈。”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第一次体验到“母爱”道德教育的震撼。一天,有人重重地敲门,打开一看,是个阴沉的大汉。他跪倒在我母亲面前说:“何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如果我听您的话,就不会坐牢了。在监狱的每一天,我都在想:出狱的第一天,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您——何老师。”

母亲平静地说:“站起来,不要跪着。”

大汉开始磕头:“何老师,如果您不原谅我,不认我这个学生,我就不站起来。”

母亲轻轻叹口气,说:“只要改正错误,你还是我的学生。”

我蜷缩在墙角,一动不动……为什么瘦弱的母亲,对这个强壮的罪犯,竟有如此超凡的震慑力?

许多年后,我知道了普通中学教师的母爱教育,竟然拥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

某个平凡的日子,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学生集资重建了妈妈曾任教的中学校门,唯一的要求:把我母亲——一个平凡的老师的名字刻在校门上。

此时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许多学生把我妈妈叫做“母亲”——世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称呼。

每次,我给美国学生讲我当老师的理由时,就讲这个故事。从学生的眼里,我感受到“母爱”无国界的感染力。

与AI对话,哪怕你不高兴,你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彬彬有礼、不温不火。其实,从这种客客气气、温文尔雅中,你更能感觉AI没有情感、没有情绪、没有意识。

机器人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暗流涌动的情感交流,以及道德感召无处不在的震撼力。

既然机器人无法培养孩子的道德人品,孩子还能长大吗?

当然能,但与AI教育无关。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玩耍和游戏中,磨炼人格品行,培养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能力,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培养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这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能力升华的内化过程。于是,孩子长大了……

“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是常识。我儿子从初中到高中,打了三年网球,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这三年的比赛中,没有裁判员,没有司线员,没有记录员。他们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切都由参赛双方的队员“兼职”。有问题、有矛盾、有纠纷由参赛的孩子通过协商,加以解决。AI皱着眉头想不通。

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画风确实有点恐怖。

即使有裁判、有司线、有记录,成年人还会为一个争议球大喊“黑哨”,更何况没有裁判监督的孩子?

其实,“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无奈之举。

例如,每个学校按不同年龄组成A、B、C三个队。比赛时,每队出三个单打和三对双打,每一次有18场比赛,需要第三方派出几十个裁判。但学校和家长都无法或不愿支付这笔费用。想打球,只能由参赛的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当裁判、当司线、当记录。实际上,是大家对培养孩子的道德人品有信心。

在这三年中,我儿子至少参加了上百场球赛,竟然从来没有因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引发大的“纠纷”。当然,偶尔因为个别球出不出界,会有不同看法,但都是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而不是投机取巧。实在有争执,一般由离球近的一方,或者球在自己半场的人,最后说了算。

每次赛前和赛后,孩子们都要在比赛记录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其实,孩子们在签一个品行公约。在每一次输赢的争吵中,孩子的人格、道德一次又一次被拿出来拷问、洗礼。欺诈、使坏、耍赖、打假球等践踏道德底线的行为,连本方队员和教练都不齿。大家都会觉得某人经常耍赖、使坏,谁都不愿跟他打球,不愿跟他当朋友。不敬畏规则,越过道德底线,游戏就玩不下去,运动员也别当了,朋友也没有了,就会被社会孤立,被社会淘汰。

AI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人品万般无奈,玩才是培养孩子人格品质的素质教育摇篮。

在“阿尔法狗”面前屡战屡败,有人产生一个念头:“请‘阿尔法狗’允许人类悔棋?”可惜,“阿尔法狗”不屑于人类悔棋。关键在于,“阿尔法狗”的逻辑是人设计的,但人的思维(包括玩耍中的思考)往往是无法设计的,只能在现实中修炼。因为,AI是工具,人是目的。

计算机的算法和算力只有correct(正确)或incorrect(不正确)的是非判断,没有good(善良)或bad(邪恶)的道德判断。正如标准化考试的是非判断题,只评判正确与否,是不管考试题的内容是否涉及道德的。然而,孩子在玩耍中的成长,道德判断是根基。比如,孩子的网球赛,球是否出界,为是非判断,但要不要把未出界说成出界,则是决定性的道德判断。这种道德判断,AI无法判定,更不能由AI判定。

“AI自习室”应该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十二、AI教育能淬炼“苦心志劳筋骨”的体魄吗?

强健的“体魄”,除了“体”还要有“魄”——不放弃的精神。对此,AI退避三舍。

高二(国内的高一)那年,我儿子报名参加网球队。一看时间表,我怀疑人生足足3秒:每个周二和周四,5时30分要到离学校半小时车程的俱乐部打淘汰赛。开车到俱乐部约40分钟,4时就得起床。学校8时上课,正是上班时间,家长不能送孩子去学校。但孩子极力坚持,怀疑人生就怀疑吧,孩子不怀疑就行。

根据美国当地法律,16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开车。这样,孩子们就得自行协调。

有一次打完球,我儿子数学考试只得了87分。

我什么都没说,孩子在抗挫中磨炼意志,也感动了我。

三周后的某天,我儿子打完球,回校考对数方程。英语log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数”,二是“原木”。我儿子在试卷上画了只爱咬木头的河狸,拿着一块木头说:“Logs are fun。” 一语双关,“木头”真有味道,“对数”小菜一碟。考试得了100分,老师又给这幅画加0.2分。我很欣赏这个100.2分,一是0.5分以下不算分,老师通过这个不算分的分,肯定了孩子清晰的数理逻辑和丰富的形象思维;二是考完试还有心思画画,表现孩子自信心爆棚;三是这个超满分,有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现在,我儿子在法庭辩论时的自信、自控、自觉、自尊、自律,恐怕与他经历的许许多多“苦心志,劳筋骨”的故事有关。

“AI自习室”没有强身健体的设计,不得不说这是AI先天的短板和遗憾。

现在,AI有条件、有能力判断某个球是否出界,但AI不可能培养孩子在赛场的自控、自觉、自尊、自律,也不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在试卷上画一幅能加0.2分的图。

英国的伊顿公学这样概括体育:“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抗争,也学会退让。这就是人的必修课。”但是,AI对这个“人的必修课”望而生畏。

AI可以教人刷题,但只有素质教育可以远达AI无法涵盖的强大的“体魄”与精神。

AI能训练考生,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