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青岛的“生意”

在青岛,每5个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

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了解到,去年青岛市全市常住人口1037.1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8%;截至2023年年末,青岛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13.6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10.1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为98.4%。

陈振杰、罗韵和陈硕,便是这众多老板中的一员。他们在2015年前后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深圳创办了一家AI视觉公司,也正是在这一年荣获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这家名为“极视角”的公司连续完成多轮融资,并在2021年年底将总部落户青岛。

有“北上”青岛的,也有从青岛名扬海外的。自1989年始,青岛在全国率先喊出“青岛金花”的口号以来,海尔、青啤、双星等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逐渐走出青岛,走出国门,扬名国际。如今,一批又一批的“金花”或正在,或已经走出国门,汇入全球浪潮。

“老板们”为何愿意扎堆青岛?记者了解到,在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门类中,中国是唯一41个门类齐全的国家,而青岛则坐拥其中的39个工业门类。对于早已踏入“万亿”俱乐部的青岛而言,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之下,科技创新与完备产业得以双向赋能。可以说青岛“孵化”和助推了企业发展,而企业也成就了青岛。老板们的“生意”,也正是青岛的“生意”。

吸引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控大厦三楼极视角总部,记者见到总裁陈硕时,他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手持一罐健力宝,用超快的思维和语速一边接受采访,一边还处理着公司日常工作。

“创业之初,我们就看中了人工智能这个赛道,在未来人工智能必将赋能各个行业,千行百业的各类应用场景和需求都是碎片化的,甚至是个性化的,不可能由一家公司统揽,所以类似算法商城这样的平台就必不可少。我们当时就想搭建一个平台,能够让广大的开发者一起参与到各类项目中,为各行各业提供算法支撑。同时,平台还为开发者们提供各类开发工具,以降低开发门槛。”陈硕说,“国内三分之二的开发者都已经汇聚于我们的平台,这几十万人构成了算法生产力。”

有需求,有生产力,但二者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千行百业都有自己的AI需求,而国内外的开发者又十分分散,我们就是这二者的桥梁,通过极视角的平台工具和能力,将业内海量AI需求和全球开发者实现了有效链接。”陈硕说。

随着极视角打造的AI算法商城规模不断扩大,对场景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青岛,乃至山东的工业门类最全,产业链完备,对AI的需求将非常旺盛。同时,包括投资人、青岛市政府等层面,都愿意以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推动产业与AI的对接。”陈硕说,“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往往都是政府或者大型国企、央企等率先尝试,进而推动中小企业跟进和铺开,而青岛的积极姿态不仅让企业发展壮大,各个行业被AI赋能后,也将会实现指数级增长。”

202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中,在增强制造业创新体系效能方面明确,要依法依规通过政府首购、订购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应用;在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要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对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实施建链,持续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招商能力,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方面,要加强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实施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

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建设数字青岛,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上奋力争先。增强数字青岛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字赋能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同时,青岛升级“链长制”,青岛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挂帅出征”。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由市长赵豪志出任,而极视角则担任人工智能行业的链主企业,一场“人工智能+”行动正在青岛铺开。

据陈硕介绍,极视角目前在国内已有包括腾讯云、中粮等在内的企业客户超过3000家。去年营收近3亿元,现在每年以80%—120%速度增长。

记者从青岛市工信局了解到,青岛市从2023年起,连续三年统筹5.3亿元财政资金,从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支持企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技术支撑、优化生产要素保障等四个维度,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目前青岛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500余家,2023年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4.4亿元,增长34%。

迭代

卡奥斯赋能的不仅仅是海尔自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某外贸型服装代工企业正是凭借着卡奥斯平台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产业梯次转移加速、外贸形势变化的背景下,该企业已难以满足市场对定制化和生产效率的需求,而基于卡奥斯超高频RFID、条码及智能物联设备的应用,工厂实现了出入库、盘点、配料、拣料、出货、运输等操作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改造后,该企业实现了1件起订的“智能快反”,从拿到订单到确定排产只需5分钟,单日产能从9000件增至12000件,订单附加值提升150%。而除了自身的降本增效,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也在整个产业链中延伸,为原料商、品牌商和营销商把握市场信息和协调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抓手。

2020年,青岛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推动青岛制造业向更高端、更智能的方向转型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携手卡奥斯开启“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依托卡奥斯独特的BaaS引擎,提炼出极具普适性的“1+N+X”模式(1个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N个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X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形成“点-线-面”的立体化赋能新模式。

青岛市工信局方面介绍,“工赋青岛”行动,正在着力打造以平台赋能百业改造、以场景驱动千企升级的新型工业化“青岛样板”。青岛已经形成“一超多专”的平台矩阵,目前上线运营工业互联网平台50余家,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2家。其中卡奥斯连接企业90万家,赋能企业16万家,连续5年位列全国“跨行业、跨领域”平台首位。全市累计培育智能工厂68家、数字化车间184家、自动化生产线411个,入选全球“灯塔工厂”4家、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3家。

在青岛,玩转AI的并不仅仅是年轻人,被誉为青岛“五朵金花”之一的海尔甚至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探索之路。

2017年,海尔推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以往大规模制造推进到了可交互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阶段,为企业智造升级提供解决方案。

创新

青岛在加速助力企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在不断推动青岛迭代和创新,助力青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一朵已历经121年历史的“金花”——青岛啤酒,便是其中一例。啤酒行业作为传统行业,以前进入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主要靠规模驱动,而伴随中国酒业逐步迈入成熟市场,国人也逐步从“喝酒”进入“品酒”阶段。对于酒企而言,如何保持产品独特口感,同时创新产品品类至关重要,而正是技术创新让青岛啤酒实现了一骑绝尘。

青岛啤酒科研开发中心副主任邢磊在受访时说,现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仪器实现了各种类型产品的风味指标的进一步精准量化。“酒之所以尝起来能有不同的口感,主要由其所具有的主体风味物质所决定,目前已经发现啤酒中有上万种风味物质,我们通过靶向分析技术已经可以精准识别出近400种关键风味物质。对于不同品类的产品,我们抓住并量化其主体风味物质就可以控制和保证一款酒的品质和口感,同时再叠加国家级品评团队进行感官品评把控来相互验证,方能实现精准。”邢磊表示。

深谙创新之道的不仅仅是青岛啤酒。青岛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当前创新动能正在不断增强。目前推动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累计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19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7家,居山东首位;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2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荣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分别达到17家和39家,均居全省首位;2023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

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方面了解到,青岛已连续四年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非直辖市)前十强;十二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2023》榜单中,青岛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3位,是近四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

青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企业主体方面,青岛持续打造科技企业梯队,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同比增长33%;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育苗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900家,同比增长20%;青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71%,高出全省平均值14.35个百分点;修订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政策,为拟上市企业授信赋能,新增上市3家、总数达到44家,占全市上市企业65%。

在研发创新方面,青岛采取多元化方式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超过38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在政策落实上,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量超过11600家、加计扣除总额超过3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在金融支撑上,进一步扩大科技信贷“白名单”覆盖面,涵盖超过9100家科技企业,投放信贷超过1150亿元。

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区块链研究会理事、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CTO张广志在受访时表示,青岛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选择,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既有完善的产业基础,又有活跃的市场和创新包容氛围,从而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企业完成全国化、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跳板,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青岛不断向创新迈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以创新为主导,青岛让产业和创新实现了双向赋能。”张广志表示。

据《中国经营报》 作者:颜世龙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