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防患于未“燃”!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新国标出台

单体电池须通过热滥用、针刺等6项测试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苛测试筛选优质电池

《技术规范》从单体电池和电池组两个层面规定了适用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其中,单体电池方面主要考虑了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标志6项安全要求;电池组主要考虑了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环境安全、热扩散、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标志等7个方面22项安全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电池组在过充电、外部短路、过流放电等测试中,不仅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还需在保护元器件单一故障条件下测试,这就要求电池组采取双重保护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安全保障。

《技术规范》仅适用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中规定的、最大输出电压不超过60伏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不适用于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车辆使用的锂离子蓄电池。根据规定,该标准实施后,国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都必须符合其要求。

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国内主要电动自行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超过20%。

打造更安全的电池使用环境

除了严格的测试标准外,《技术规范》还对电池组的智能管理提出了要求。电池组需配备管理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实时采集电池电压、温度、电流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同时,电池组应具备互认协同充电功能,降低充电装置不匹配带来的风险。在材料选择上,电池组的外壳、印制电路板、导线均应使用阻燃性材料,以降低火灾发生后的蔓延速率。此外,电池组还需要进行热扩散测试,确保某一节单体电池起火后不会快速扩散至整个电池组。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将极大地提升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性能,为消费者营造更加安全的使用环境。

《技术规范》的实施,将有力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的规范发展,引领电池产品迈向更高的安全水平。消费者在选购电动自行车时,可以通过查看电池的铭牌、规格书、使用说明等资料,或者向销售者询问,要求提供该产品对应的《技术规范》检测报告或者认证证书,来确认电池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消费者也要注意电池的“安全使用年限”标识,及时更换老旧电池,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随着新标准的实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性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广大消费者的出行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高镍电池或退出电动自行车市场

新的安全要求对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市场将有何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当前常见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主要有锰酸锂电池、磷酸亚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等,三元锂电池中则包括高镍体系电池以及无镍电池等。此次《技术规范》针对单体电池规定了严格的安全门槛,例如要实现1.5倍过充电安全、通过针刺测试等,而高镍体系三元锂电池很难通过上述测试,意味着今后高镍电池将难以应用在电动自行车领域。

尽管新标准的出台为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的安全生产和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标准本身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推动其有效落实。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面向电动自行车及锂离子蓄电池生产企业和相关经销商,系统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培训,同时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引导和督促相关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只有通过标准的有效执行,才能真正实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标准的发布,无疑是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新标准的指引下,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放心的出行体验。同时,这也将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向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本报综合整理 编辑:李旭超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