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商业航天成果频出今年规模将达2.3万亿元

5月7日11时2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外,近日北京海淀区发布《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

今年以来,国内商业航天成果频出。在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前,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云海二号02组卫星,天龙三号一子级九台发动机也已成功交付,星网专用大型液体火箭首飞在即。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是中国企业有机会在全球占据一席的重要硬科技赛道之一。

我国运载火箭加速更新换代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更新换代。

长六丙火箭是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全箭总长约43米,全箭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

遵循可靠性高、性价比高、履约能力强的设计理念,长六丙火箭采用无尾翼单芯级两级最简构型。一子级直径为3.35米,配置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2.9米,配置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可适配3.35米、3.8米直径整流罩,满足不同任务需求,实现可靠、经济、好用。

在首次飞行的长六丙火箭上,2.9米直径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贮箱和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2.9米直径共底贮箱助力火箭“瘦身减重”,提高了运载能力;自适应增广控制技术可以在线实时调整火箭的飞行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火箭飞行控制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此外,数字仿真在长六丙火箭设计全流程全面应用,代替了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研制效率。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发展迅速,此次任务便是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万亿元。

技术研发持续突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也不断取得突破。

发展商业航天,“卫星制造”是需要通过的第一关,研制和生产需要满足大批量、低成本、短周期等要求。近年来,我国卫星制造企业利用国内工业体系开拓商业化供应链,构建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使得造星成本大幅降低,卫星从过去的“科研产品”逐步演变为“工业品”。

国内商业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通过改变构型,采用平板堆叠式,实现了层层堆叠式发射,显著提高了火箭整流罩的有效利用空间,降低了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此外,该构型有利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量产,还可以搭载更多载荷。

银河航天正在研制一种外形酷似“太空飞毯”的下一代卫星,全部展开可形成一个超100平方米的相控阵天线,实现卫星和手机直连的宽带通信,可使卫星在传输信号时功能更强。

长光卫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全面掌握了星地、星间激光高速通信技术,有效解决了星座组网中微波数传链路速度较慢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满足商业航天要求的卫星研制生产具有大批量、低成本、短周期的特点,需要从单星、多星甚至星座的角度一体化考虑卫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等工作,既要突出功能化、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又要统筹质量、成本和进度要求,构建全新的商业航天卫星产业化发展体系。

多地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政策

由于商业航天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宁波等多个地区陆续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政策,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和基地也在多个城市落地。

针对航空航天产业,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在未来空间领域提出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在促进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面,上海则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江苏将发展商业航天任务列入了整个省的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提出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及主要结构部段、微小卫星、有效载荷和分系统研发制造。推动卫星数据与地理信息及互联网数据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高精度定位终端和服务运营商,加快集成导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务的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北斗省域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

本报综合整理 编辑:李旭超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