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了不起的劳动者 上一版   
下一篇

“茶二代”:想让崂山茶更加枝繁叶茂

鲁琦从小在茶园长大,见证了崂山茶一路从“小打小闹”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随着第十九届崂山茶节暨第三届崂山茶谷雨开采节的开幕,崂山茶的故事开启了新一年的续写。

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培育出的崂山茶,在中国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自1959年“南茶北引”在崂山获得成功以来,崂山茶经过第一代茶人的辛勤耕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数十年历程。当年轻一代从上一代茶人手中接过“传承”这个接力棒时,守正创新,才能让崂山茶的口碑和产业更加“枝繁叶茂”。

“金贵”的茶叶

90后的鲁琦,是传承青岛崂山茶的“茶二代”。从小在茶园长大的她,见证了崂山茶一路从“小打小闹”到现代化大规模制茶的跨越式发展。

“小时候挎着篓子跟父母去茶园采茶,那时觉得茶叶特别金贵,每天只能采一点点,炒茶都是用手在锅里炒。”鲁琦的父母是当时崂山区种茶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母亲思想超前,认为种茶叶比种粮食能带来更多收益,父亲则自主研发了崂山区第一台炒茶机器。

1992年,鲁琦的父母找邻居东拼西凑了1000元买来茶叶种子,“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连续三年种茶失败,直到第四年才成功。”鲁琦说,“当时会种茶的人很少,其他人买来种子以后,我母亲就免费教大家如何种茶、如何管理茶园。后来我母亲又出去学习如何炒茶,回来后教大家如何将茶叶制作成产品,就这样带动了很多人种茶、炒茶。”

从1992年开始种茶,到2012年成立青岛露涎春茶业有限公司;从崂山王哥庄最早种植绿茶的茶厂,到传承而来的茶企……如果说,上一代茶人让崂山茶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鲁琦代表的这一代新茶人,正努力地将崂山茶推向“从有到精”。

转型的阵痛

无论是第一代茶人,还是现在的新一代茶人,重要的是,他们都热爱这份事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匡新说:“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如今,迭代的不仅是崂山茶,还有在传承中创造未来的新茶人。

“以前父母那一代,买茶的大多是年纪稍长的人,或是年轻人买茶送给父母的居多。这几年茶叶的受众中,年轻人的比重不断增大,说明年轻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在不断提高。”鲁琦告诉记者,“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在保留传统茶类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研发了崂山花果茶、桂花红茶、桂花绿茶等新式茶类。经过这几年的推广,虽然与传统茶类还有一定差距,但新式茶类的销量正在逐年上升,2020年以后新品的销量可以占到总销量的30%左右。”

其实对于“茶二代”来说,创新更难。地方品牌的崛起、产业发展的滞后、电商的崛起等一系列因素倒逼这些年轻一代不得不进行突破。

“以前崂山茶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耐泡性等特点,在中国茶中独树一帜。但是随着北方茶种植越来越规范、茶苗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品牌开始崛起,崂山茶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崂山区寸土寸金,扩大产量有难度,导致崂山标准化种植的产业园比较少,崂山茶的产量一直比较低。”鲁琦认为,“崂山茶园分散,很难集中管理,导致原料标准参差不齐,每个茶园生产出来的茶叶不同。如果要做精品,就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

“崂山茶种植面积约2万亩,日照茶园面积约有30万亩,日照茶、海青茶对崂山茶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它们种植面积大、价格也相对较低一些。由于崂山茶种植面积少,没有足够的产量支撑,每到年底都是‘空库’的状态,所以一直没法做线上销售,如果在线上开店必须要有足够的量支撑才行。”谈起目前的发展现状,鲁琦表示,“70%的散户还是以本地市场为主,樱桃节、鲅鱼节、崂山茶节等节庆活动对崂山茶品牌的推广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本地产品。这几年我们一方面加大对茶叶品质的把控,一方面迎合市场需求,在包装上加入年轻人喜欢的原创手绘等元素,开拓年轻人市场。”

对茶园有着深厚感情的鲁琦,正在推广茶文化的研学之旅,以茶文化带动品牌价值方向,讲好崂山茶的品牌故事。她表示,“作为青岛市科普基地,我们还将重点放在茶旅融合方面,将茶叶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开展亲子游、茶艺培训等活动,将传统茶文化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到当地来。”

茶企遇到的问题,也是当下崂山茶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对于“茶二代”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像鲁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老一辈打江山很难,我们这一代守江山更难。老一辈人想的是怎么把茶叶养好、炒好,我们这一代人想的是怎么守住崂山茶的口碑和产业,怎么把崂山茶做得更好、更精,让更多人知道。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如何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富民“金叶子”

目前,崂山区从事茶产业的人员多达2万余名,注册登记茶企136家,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5.98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兴业富民“金叶子”。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本顺表示,今年,崂山区将以提升品质、做好品牌为导向,在做大规模上持续用力,推动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17亿元。同时,在成功培育“崂山龙须”“崂山凤羽”高端品系的基础上,将启动打造“崂山白茶”高端品系,推动崂山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崂山茶协会会长江崇焕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充沛,预计崂山茶的产量比往年提高10%,品质也将有所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崂山区借鉴杭州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等核心产区保护的做法,将全面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给每一份真正产自崂山的茶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从茶地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

一杯崂山茶,万般青岛美。传承的力量,风土的孕育,人文的滋养,成就了崂山茶“江北第一名茶”的美誉,让崂山茶走出青岛,走向全国。当家家户户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时,万亩崂山茶,唱响的是崂山茶人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交响曲。它见证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见证着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故事,见证着“中国茶,世界品”的文化交融和文化自信。

在山海间传承,在茶香中创新。就像鲁琦说的那样,“我不仅是崂山茶的生产商,更是茶文化的推广者。”在这一代年轻人的心中,茶园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