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只主动权益类定开基金转型为持有期基金,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市场不断扩容。截至5月18日,全市场有83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以持有期形式设立,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占16.2%,刷新历史新高;但该类产品规模连续三年下台阶,下滑程度超过主动权益类基金。
持有期主动权益类基金占比16.2%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已设置持有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达到835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在该类基金中占比16.2%,刷新历史新高。
谈及主动权益类定开基金陆续转型为持有期基金的现象,一家中型公募产品部负责人表示,相比定开基金,持有期基金在流动性上更胜一筹;同时,持有期基金更多从持有人角度考虑,一定程度可以避免持有人频繁申购赎回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孙桂平表示,定开基金和持有期基金都是以改善基金投资行为为目的、对基金持有时间进行限制,引导投资者建立长期投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投资者频繁申赎基金的问题。但相对而言,持有期基金的申赎更为灵活,可以更好满足投资者需求。
“供需两端的变化,促使基金公司降低产品的操作自由度,将定开型基金密集转型为持有期基金。”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补充道,从基金的需求端来看,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日臻完善,各类投资者逐渐找到自身定位,对于定开型、持有期等封闭条件的设置,市场接受度逐渐提升;从供给端来看,基金公司也希望产品规模稳定、份额持续流入,操作策略更为稳定,不受投资者频繁申赎影响。
规模高点“腰斩”
从规模来看,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在2021年创下1.23万亿元的规模高点后,近三年来规模持续下台阶。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市场835只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总规模5860亿元,从2021年高点回落52.42%;该类基金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的规模占比也从17.5%降至14.67%,回落2.8个百分点。而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总体规模萎缩43%。
上述中型公募产品部负责人表示,业绩是规模萎缩的一个原因,短期内持有期基金业绩不尽如人意,但更多还是由于基金发行时点处于市场高点。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认为,近两年市场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并不友好,净值降低、份额赎回、规模萎缩,有封闭期的基金持有体验较差。开放型基金的持有者可随时调仓、换仓、增配、减配,自己对操作及其结果负责;而持有期基金的投资者无法操作,资产只能被动缩水。因此,在持有到期后赎回成为较为合理的选择。
据《中国基金报》 作者:李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