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超5300亿元。
2023年以来,北斗系统加速融入电力、交通运输、农业、通信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北斗的规模化应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表示,当前北斗基础产品供应链稳定,芯片、模块、天线等系列基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性价比持续提升,已经实现亿级量产规模,有力支撑了自主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健发展。
北斗系统不仅全面赋能国家多个行业领域,也融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出行、共享经济等多种生活场景均得到广泛应用。
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过4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76亿台。随着卫星导航设备出货量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激活了国内位置服务市场发展,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已超过6000亿次。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新闻发言人赵继成表示,除智能手机外,部分款型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具备了北斗定位或短报文通信功能。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已覆盖全国超过100座城市的普通道路,可在车道指引、隧道导航、事故预警等方面实现车道级导航功能。
据了解,2023年北斗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涉及大众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不断发力。比如“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国家进一步推进“北斗+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并确定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北斗所产生的精准时间、空间、数据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北斗系统已经在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等方面打造出了很多时空信息的应用场景,创新出越来越多的时空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我国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
白皮书还显示,我国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加快推动各领域产业数字化进程,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轨服务的北斗卫星达到40多颗,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产业应用初具规模。
于贤成表示,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些支持和鼓励北斗应用发展的政策,下一步中央和地方将结合起来,使北斗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北斗国际化发展快速推进
不仅在国内,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智慧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经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应用。
据白皮书显示,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具有北斗功能的移动终端在全球移动终端的渗透率已超过50%,我国利用北斗系统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将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目前,北斗技术已进入10余个国际组织相关标准,北斗产品、技术和服务得到了更多国际用户的认可,北斗在全球市场中的应用模式更加丰富,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拓展。
例如,中亚地区水资源非常珍贵,修建拦河大坝是管理水资源的最好方式,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将北斗技术用于塔吉克斯坦的萨雷兹湖大坝变形监测,实现溃坝隐患提前预警,有效保障了水坝安全,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在科威特,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单元来辅助建造300米高的国家银行总部大楼,接收的北斗导航信号精度达到亚米级,保证了纵向垂直的精度;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北斗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实时、连续、稳定、准确的GNSS定位数据和时间;在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等国家,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土地测绘、交通运输、智慧农业、环境监测、安全防范等领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北斗国际交流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与多国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共享北斗建设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了世界卫星导航领域的发展。中俄持续在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操作、增强系统与建站、监测评估、联合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美持续开展北斗与GPS的兼容与互操作沟通协调,以及星基增强系统和民用服务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两系统的建设发展,使其共同服务世界各国人民。
综合央视、《中国日报》 作者:谭振华、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