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国机器人产能扩张:五年扩大四倍

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已经从2016年的7.24万台,增长到2021年的36.6万台,增幅达4倍。今年3月的产量更是高达4.4万台,创出历史新高。此外,《2021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不到1%增长到2020年的28%。

哈工智能有关业务负责人高强表示,数量庞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大型制造业企业仍然以进口机器人为优先选项,但国产品牌市占率得以逐步提升。

国产品牌市占率提升

影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核心技术,比如减速器、伺服和控制柜。

“国外的减速器、伺服马达出现的时间要比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更长。因此,在产业链上,国外工业机器人有几十年的积累,有大量的应用案例去迭代、优化,走到了现在的水平。”高强表示,国内的减速器、伺服马达和控制器发展很快,但与国外仍存在一些差距。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特别是在汽车和3C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而中国的市场份额集中在码垛、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机器人企业迅速崛起,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从低端向中高端不断突破。以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极智嘉”)为例,在技术层面,继与微软、英特尔开展合作之后,极智嘉今年将与博世力士乐围绕技术研发双向赋能和市场开拓展开合作,助力企业实现物流与供应链智能化、柔性化转型升级。

《2021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不到1%增长到2020年的28%。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强表示:“疫情导致很多产业工人无法正常工作,人员招聘受限,很多制造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原先对于机器换人的认识并不深刻,通过此次疫情,它们深刻认识到了机器换人的迫切性。”

“疫情期间,前来咨询了解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客户变多了,而一些原有项目正在筹划中的客户,为了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也要求系统尽快落地。”极智嘉CEO郑勇表示,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更多企业认识到机器人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认识到智能物流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未来几年将保持35%高速增长

基于此前的发展情况,《“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十四五”期间,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之前,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安装量每年不足10万台,2017年-2020年,安装量分别为15.62万台、15.40万台、14.05万台、16.84万台。每年的安装量整体呈现出加速态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已经从2016年的7.24万台,增长到2021年的36.6万台,增幅达4倍。今年3月的产量更是高达4.4万台,创出历史新高。

基于多种利好因素,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仍将保持超过35%的高速增长。

一方面,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褪去,用工成本持续增加,生产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愈发明显。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比上年末仅增加48万人,意味着今年我国将大概率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由此带来的劳动力问题将越来越严峻,企业们进行自动化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持续推动智能制造的升级,向着高技术制造业转型,由此也在加速着工业机器人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落地应用,今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光伏、锂电、食品饮料、医疗用品等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同比增速远高于市场平均增速,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

正是基于对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美好预期,各大工业机器人企业都在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投资新建或扩建机器人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与效率,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目前ABB、库卡、安川、发那科四大巨头在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能约为15万台,但四家企业在国内均有工业机器人在建扩产项目,最晚到2025年,产能将超过50万台。

而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品牌,如新松、埃斯顿、拓斯达、埃夫特、新时达等,目前年产能约为4万台,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产能将超过25万台,仅这些加起来届时产能就将高达75万台。

综合多家媒体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