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巾帼风采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刘静:海泊河畔的守护人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李倚慰 通讯员 薛腾飞

在青岛水务集团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初见刘静时,大方、干练,秀气的脸颊上有着年轻妈妈的腼腆,金丝框眼镜后明亮的双眸,又透出了智慧和机敏。

刘静一身蓝色工装,说话语速轻快。硕士毕业的她,实习期间就来到青岛水务环境公司,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与在校学习的环境工程专业完全适配,她笑着说,这是学以致用,也是她与城市污水处理有着不解之缘。

手上有个微型动物园

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是青岛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991年开工建设,30多年为青岛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有着传统企业的优良传承,质朴、踏实、认真,努力,刘静的个性恰好契合了企业的品质,安静、乐于思考、不怕吃苦、默默做事。

作为工艺工程师的她,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厂区巡检,掌握各个区域的污水处理指标及运行情况。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厂区占地13公顷,巡视一遍就得半天时间。巡视过程中,有许多机器和部件需要她动手检测,现场都是露天作业,尤其是夏天,经常是一身汗水、泥水和污水掺杂着,脸也晒得黢黑,老家的亲戚看到她晒黑的脸,更是笑道,“我天天在工地也没你这肤色”。

有一次,泥区脱水机突发运行状况,脱水机出泥含固率达不到外运条件。通常情况下,通过化验检测污泥含固率,至少4小时才能获取相关数据。污泥均质池随时面临外溢风险,急需脱水机正常运转。刘静到达现场后,戴上手套,一把就抓起又黑又臭的污泥,捏一捏,看一看,闻一闻,根据经验判断出问题所在,指挥现场人员调控脱水机加药及扭矩参数,经过1个小时调整,脱水机出泥稳定正常了。这个结果得益于刘静的“一测准”,是她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也是她善于观察、善于调研、敢于判断和指挥的作风体现。有同事问她,“手抓那些像粪便似的污泥,什么感觉?”刘静率真地笑了,“那些污泥都是活性微生物,我手上有个微型动物园。”

踏上智慧水务的新节拍

刘静2015年参加工作,先后参与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运行、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三期调试、世园会水质净化厂运行调试、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调试与生产管理等工作,面对各不相同的污水处理工艺以及不同工作职责转换,她将所学的污水处理理论知识与工作相结合,不惧困难,敢于突破,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可圈可点。

不是在巡检现场,就是在实验室、电脑边;不是在一线操作设备,就是在设计、实验和思索,这样的工作场景组成了刘静工作的全部。爱生活,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一个部分,刘静与专业一致的丈夫会在日常讨论起工作的内容;爱工作,她在学中干,在干中想,在常态下创新,在寻常中总结和突破。

为提高污水处理工艺调整的实时性、精确性、稳定性,减少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她先后制定方案,组织实施乙酸钠、聚铁精准加药系统改造;初沉池剩余污泥排放与进水流量联控系统优化;细格栅单步运行控制改造等项目,通过提升感知层、控制层、执行层的相互间配合,推进厂内“智慧化”建设。

赶上“双碳”目标的新时代

2017年刘静参与生物质碳源生产性实验,成功将生物质碳源应用于实际生产,并参与制定《生物质碳源企业标准》,每年为公司节省污水处理费用50余万元,获得“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凭借在低碳运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2021年6月30日,青岛海泊河水务运营有限公司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镇污水处理低碳示范工程,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城镇污水处理厂。2021年12月13日,在全国65家“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示范工程”评比活动中入围,海泊河厂是青岛市唯一一家入围单位。

2021年她参与起草的《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于2022年7月1日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污水处理领域首个低碳团体标准;2021年她还参与起草了《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化验室等级评价标准》;2022年刘静进行臭氧系统节能降耗精确控制优化试验,确定最佳臭氧投加浓度,每年节约运行费用57.8万元、改造原有浮筒搅拌器为立式慢速搅拌器,每年节省电费约21万元,解决了原有搅拌器维护难度大、维修成本高的难题。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污水处理行业不断迎来新的挑战。35岁的刘静,有着她这个年龄的知识女性共有的优势,她凭着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及科学严谨的分析数据,一次次完成专业研究到服务实践的体悟转变。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